泡桐花开 琴声悠扬(一线调研)(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22 06:32:01
浏览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堌阳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小镇,截至目前,堌阳镇共有民族乐器生产企业187家,全镇年产各类民族乐器70万件,产值达18亿元。

  从制琴到懂琴——

  一颗匠心的几代传承

  黄昏时分,步入范场村,路途平坦,窗明几净,村庄道路旁悬挂着各式乐器元素的装饰品。寻声徐步,走入一间小院,悠扬的古琴声在空中回荡,余音松沉旷远,仿佛清风拂面。

  小院深处,徐亚冲端坐古琴前,手指轻挑银弦。

  今年30多岁的徐亚冲,是土生土长的范场村人。上世纪90年代,范场村家家户户学做乐器,徐亚冲的父亲也在村里创办作坊,制作古琴、古筝、琵琶等乐器。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开始学做琴。

  众多乐器中,徐亚冲对古琴情有独钟。制琴,更要懂琴。做琴间隙,他从简单的音律学起,向琴坊的老师学习如何弹奏古琴。

  不多时,曲罢,记者跟随徐亚冲步入后院。

  徐亚冲将一块音板放于桌面,手握锉刀在凹凸的木纹间来回游走,为古琴挖制槽腹。槽腹结构决定古琴音色,对古琴音量、音质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影响。徐亚冲眼睛紧盯槽腹,一丝不苟,耐心挖制。

  一把古琴,200多道工序,纷繁复杂,选材、削面、挖腹、合琴、上灰……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相比于年产几千台的流水线,徐亚冲一年只能做十几张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他制作的古琴音色与品质上乘,许多音乐演奏家纷纷慕名来求购。如今,他制作的琴能卖到上万元以上。

  “民族乐器的制作在于技艺,技艺要靠传承。”如今,徐亚冲也收了几名徒弟,希望这份做琴的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从作坊到产业——

  一个富民的产业集群

  “今年订单量大,海外订单增长明显。”早上9点刚过,堌阳镇音乐小镇商业街上熙熙攘攘,逐渐忙碌起来。来到商业街中段,步入焦桐乐器门店,负责人冯磊电话不断,正忙着接洽订单。

  店内,古筝、琵琶等各式乐器整齐摆放,不时有外地客商走入店内,拨动展区内的乐器琴弦,听音色、看品相。“堌阳镇民族乐器产业集群的品牌打得响亮,今天特意来考察产品。”来自天津的孙嘉怡打算在当地开一家琴行,专程来堌阳镇挑选产品。

  集群效应,让堌阳镇的乐器生产企业逐步走上了专业化、精细化、产业化的道路。然而,产业化的转型也非一蹴而就。

  进入90年代,范场村的乐器产量越来越多,但单一的销路难以消化产量的增长,许多乐器生产者纷纷从范场村走出,来到镇上集资兴办工厂。

  2007年,兰考县政府牵头成立兰考乐器行业协会,范场村走出的民族乐器生产企业带动全县企业积极参与,协会制定章程、规范行业行为、协调企业生产,形成行业发展合力。

  如今,范场村内,依然保留大量传统的乐器生产工作作坊,各式工作室特色鲜明,像徐亚冲这样的匠人依然坚守于此,传承传统技艺,走高端化手工定制路线;镇上的产业园内,机器轰鸣,现代化的乐器生产流水线忙碌不停,一台台乐器从这里批量产出,销往海内外各地。

  2019年,兰考县投资20亿元,在堌阳镇建造占地面积321公顷的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园区,壮大民族乐器产业集群。16座标准化厂房错落有致,10余家企业入驻厂房,涵盖乐器制作、电商、物流、配件加工等功能。

  兰考焦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将自己的生产车间搬到了产业园内。“在门面签订的订单可以马上在园区转入生产。”厂房距离音乐小镇商业街只有5分钟的路程,冯磊直言,“前店后厂”模式极大提高了生产销售衔接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