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成长规律,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28 09:25:01
浏览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最初场所,是影响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的长期环境,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少年早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科技创造力的发展。社会环境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外部场所,是支撑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鉴别标准与方法

科学有效的鉴别标准是进行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的关键。基于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建立了不同的选拔标准,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基于经典资优理论的单一智力标准;第二种是基于修正资优理论的多元选拔标准;第三种是基于发展阶段理论的动态成长性选拔标准。总体看,选拔标准具有依据理论、注重多元化和重视发展的趋势,但整合多个要素,体现必备特征和发展阶段的评价标准尚未形成。在鉴别方法上,以往主要分为“竞赛—筛选”的横向选拔模式和“培养—筛选”的纵向选拔模式,但两者的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尽力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

根据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需要构建多维度、多阶段、多层次、多途径、多方法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标准和方法。从鉴别标准来讲,需要聚焦知识、思维、动机及人格等方面,充分吸收以往鉴别和评估的丰富经验,全面考虑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基本特征,高度重视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在早期探索阶段,主要评价孩子的好奇心、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基本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兴趣显露阶段,应在关注学生探究兴趣发展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在才干浮现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理解广度和深度,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专业创新阶段,要重点考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成果。

从鉴别方法来讲,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考察,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增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考察;统筹考虑创造性的产品、过程和个人,随着测评对象年龄的增大,逐步加大对产品评估的力度;整合“竞赛—选拔”和“培养—选拔”的鉴别方式,构建“竞赛—选拔”和“培养—选拔”深度融合的鉴别体系;要整合心理行为技术和认知神经技术,在心理行为技术方面,针对不同的情境和领域,综合使用测验、问卷、观察、产品评估和自我报告等方法;在认知神经方面,根据不同的需要,应用脑电图和近红外光谱成像等技术。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有利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的生态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校内与校外整合不足、法律与政策支持不力、体制与机制不够健全、课程与教学质量不高、加速与丰富融合不够、大中小进阶设计有待完善等等。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根据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系统构建其培养体系。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我们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引导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政绩观。要加强顶层设计,从法律层面保障科学教育的地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国家战略计划、政策和配套标准,规划科学教育发展的整体目标和路径,明确目标任务、途径方式、推进步骤、组织和经费保障、工作机制等,并加强专项督导,以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