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科技:日新日进 灿然可观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11-28 09:34:01
浏览

原标题:文物科技:日新日进 灿然可观

11月24日至2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文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这些成果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科技为文物祛病延年

狭小空间如墓室,其中的壁画如何除菌?智能移动式电子束辐照灭菌装置的出现让这个过程变得容易。千万别小看这辆安装了一只机械臂的车:它是全向平台车,安装的激光导航传感器可以实现±5毫米精确定位,即使在墓室这样的狭小空间内,也能实现全向移动、自动避障,不会让壁画受到一丝磕碰;车上的机械臂可实现6轴运动,配置的激光测距传感器及避障传感器在测定最近距离的同时,也保护设备及壁画安全;机械臂前端的电子束射线装置通过高能电子产生的辐射来杀灭壁画上的细菌。工作人员依靠自主研发的高稳定性通用型控制系统,通过远程界面操作,实现电子束射线装置、整车行进和机械臂的联动,最终达到远程动态扫描带病虫害的壁画、现场辐照灭菌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科技保护事业蒸蒸日上,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深入文物防、保、研、管、用等五大需求领域全过程全链条。

如浙江省文物局的数字化技术研发“文物指纹”项目,工作人员通过便携显微设备将文物表面放大至数百倍,非接触式拍摄采集文物的微痕、细节,录入文物的“防伪指纹”,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和区块链技术,对出入库文物的“指纹”进行对比,使得文物的认定速度与准确率大幅增长,提升了文物管理的效率和安全。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设立重点科研基地40家,在全国建立了125个工作站,成为承担文物领域国家级科研任务、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力军。同时,各省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企业之间互联合作愈加频繁,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材料学等学科同文物保护深度融合。

从古建筑到馆藏文物,从墓葬到石窟,从陶瓷到金属,从壁画到丝织品,文物风险防控与保护领域百花齐放,重大课题关键技术攻关成果颇丰,科技为文物保护保驾护航。

科技还原生动历史

如今,考古现场不只有洛阳铲、手铲、刷子等传统工具,也有全站仪、无人机、三维扫描仪、移动考古实验室等高科技设备,考古发掘、整理、研究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星堆祭祀区发掘工地堪称古老文物与现代科技古今交相辉映的典范。每个发掘区域外都罩着一个透明的玻璃房。房间里,考古工作者穿着防护服,手持“遥控器”操作仪器进行现场显微观察,科技感十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的“装配式多功能考古舱”由考古集成平台、环境调控与监测、空气质量维护、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与展示等五个模块组成。在考古现场,文物一出土即可能迅速氧化褪色,而以考古舱为代表的“实验室”进驻考古现场,可以第一时间对文物进行现场保护。

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纷纷助力,碳十四年代测定、动植物考古、古DNA研究等多学科检测分析手段加持,为人们还原一个个古人生产生活的生动历史细节。

古人的DNA如何解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攻克人骨样本中人类DNA与大量环境微生物DNA区分的难题,捕获我国各地区距今4万年至100年人群的381例核基因组,其中包括东亚最古老的现代人——北京田园洞人的基因组。他们从中窥探到东亚人类演化的秘密,从遗传角度为“我国南方人、北方人的形成与融合之谜”“南岛语系人群的来源之谜”等未解之谜找到答案或关键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