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果丰硕(大数据观察)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2-23 06:46:07
浏览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2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伯正介绍,京津冀三地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唱好京津“双城记”,深化津冀合作,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一核”“两翼”展现新形象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10年来,北京“一核”“两翼”建设不辍,展现新形象。

  首都发展深刻转型。10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

  “腾笼换鸟,让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刘伯正说。据介绍,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核心区功能重组稳步推进,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

  北京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城市副中心建设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城市绿心公园开园迎客,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联袂亮相,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成为千年古都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刘伯正说。

  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目前,雄安新区“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京雄城际和雄安站建成投运,“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环起步区生态防洪堤初步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白洋淀进入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40余所学校、5所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

  在承接非首都功能方面,中国星网等4家央企总部项目加快建设,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来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

  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持续发力,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京津冀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10年来,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

  协同创新持续发力。数据显示: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介绍,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正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