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郊”蝶变记(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2-29 11:00:07
浏览

  “第一刀”砍在成都传媒集团的自身利益上:集团旗下的物业公司、旅行社、出版社等子公司均退出园区,连园区的所有方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也仅在园区留下一间办公室协调问题。

  “多服务、少伸手”,给足运营方空间和活力,让专业的人做好专业的事。

  “成都传媒集团开创了超大园区的机制转换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吸引了我们来参与。”在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罗邴文看来,成都传媒集团传媒影响力大,在宣发和品牌上优势足;东方正火长于市场,品牌运营能力强,双方携手找到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赢的平衡点。

  考核倒逼运营效能的提升。在品牌和游客涌来之前,创业者先扎下了根。在北京从事音乐工作的罗邴文,回到成都接手东郊记忆园区运营后,吃在园区、睡在园区、守在园区,和团队一点点把褪色的园区刷新风貌,引来“青春主理人”注入产业内核,园区由此“破茧”。

  在改革过程中既发挥国企资源优势,也发挥民企市场优势,双向奔赴,相得益彰。

  从“锈带”到“秀带”

  杜甫草堂的朱砂红墙映着竹影簌簌,雨后竹林的清香久久萦绕,在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中,《春夜喜雨》的意境在游客眼前徐徐展开。

  作为韩国数字设计公司帝视特在中国内地打造的首家集科技、艺术、展览为一体的沉浸式艺术馆“ARTE全沉浸式美术馆·成都”,开业半年就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

  帝视特中国总经理苏小霖直言,企业在推进中国市场时曾多方考虑选址问题,最后因这里达2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与东郊记忆“一拍即合”,5000平方米的大空间足以绝佳呈现世界顶尖的数字媒体艺术体验,而红墙拱门见证了城市变迁的脉络,也与美术馆的“调性”相符。

  开阔大气的层高、非标准的空间造型,过去是老旧工业遗存被视为弊病和短板的关键。然而东郊记忆发挥空间特色,让复合性的业态和空间,成为吸引音乐演艺、艺术展览等生态集聚的天然优势。如今帝视特光影变幻的展区,曾经是老厂区的黑白显像管生产线。

  1958年,作为“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工程之一,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建成投产,这就是东郊记忆的前身。新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第一支投影显像管、第一支有电子工业“原子弹”之称的彩色显像管接连在这里诞生,“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说法传遍大江南北。

  2009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将红光电子管厂厂区旧址交由成都传媒集团活化利用,建设改造为文创园区。园区特别聘请建筑师刘家琨任项目总设计师,并汇集了国内知名建筑师对园区内部分单体建筑进行专项设计。

  从东郊记忆园区诞生开始,工业遗存就是承载城市文脉的载体。按照“修旧如旧,旧房新用”理念,这里保留了成都市中心城区最具有规模和历史的工业建筑群,并作功能性改造。城区内唯一留存的3根工业烟囱,与水塔、管廊架等工业符号共同形成园区最独特的工业风景线。

  2021年,东郊记忆再度对工业遗存进行活化利用。

  园区先后投入8000万元,改扩建建筑的面积近9万平方米,升级东区超级音乐现场、繁星戏剧村炉剧场、童剧场、福馆Full House、梦田Live House等活动空间。火爆全网的网红打卡新地标“成都墙”,形成了兼具工业文化内涵和时尚艺术文化符号的载体空间。

  工业遗址的斑驳锈迹与艺术时尚的斑斓色彩交相辉映,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园区呈现出别样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