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从三股“向新力”,感受上海高质量发展勃勃生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5-31 04:21:01
浏览

原标题:大江东︱从三股“向新力”,感受上海高质量发展勃勃生机

上海的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在上海走企业、进园区、探访科研机构,常常感叹“没想到”“看不够”。

——在新型研发机构,有组织的科研新模式不断探索,高校和企业联合向新技术发起挑战,集成攻关核心关键技术;

——在传统制造业,“智造”新动能催生出一项项技术革新,让传统企业迸发出新活力;

——在产业新空间,面向未来不断拓展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加快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

这三股“向新力”在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孕育、奔涌,呈现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大江东︱从三股“向新力”,感受上海高质量发展勃勃生机

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智能化生产线。长兴海洋实验室供图

有组织科研的新模式,集成攻关核心关键技术

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有一座“微缩版”的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工厂,小组立(船舶制造的一种生产管理模式,也是船体分段装配的一个生产阶段)无人产线上,分工不同的机器人正在数字模型驱动下通力合作,进行船舶零件标识分拣、开坡口、打磨、精度测量、组立装焊、大部件装配,最终完成一个船舶小组立的建造。

“以前人工操作,从钢板进去到小组立出来,整个流程需要13天。现在采取无人化产线,制造周期可以缩短至1天。原来这部分的船舶建造可能需要几十个人,现在只要一两个人操作产线即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员、长兴海洋实验室船舶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胡小锋牵头的小组立无人产线,目前已完成主体技术和装备研发,正处于工程调试阶段。

这是胡小锋梦想中的实验室。一年多来,他不辞辛劳,经常一天内奔波70多公里,往返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与长兴岛。胡小锋从2005年就开始和沪东造船厂合作,“很多科研成果不可能直接拿到船厂的产线上验证,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大多面向教学和科研,不面向工业化,这是我们高校科研成果从‘1到10’、‘从1到100’常会遇到的痛点。”

如今,胡小锋团队多年与企业合作的科研成果,终于有了可以进行中试验证和技术迭代的场所。“比如,两家船厂的工艺路线不同,但有共性的技术,可以先在这里做共性技术的验证,通过了,再拿到船厂的产线做个性化调整放大。”胡小锋说。

胡小锋感受到的另一个变化,来自科研组织形式。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长兴海洋实验室,成立4年来,人员已达130多人,除了少部分像他这样的上海交大与实验室双聘教授,大部分由科研团队自主招聘,科研课题也更有保障。“原来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都需要自己去和企业一个个谈,项目较为零散。而现在有组织地和行业、产业需求对接,能让科研人员集中精神聚焦重点产业的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技术问题,进行中长期科研攻关。”

“我们称这里为准工业化实验室,希望搭建一个海洋装备技术验证与示范平台,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试验通过了再到产线上放大应用,这样既降低了企业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风险、成本,也加速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海洋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翁震平说。

在翁震平看来,长兴海洋实验室的诞生绝非偶然。长兴岛上有江南造船、沪东中华、振华重工、中远海运等4家央企,是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一方重镇。近年来,以上海为代表的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飞速发展,首制国产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的高技术船舶实现上海制造,海底作业机器人等多种高端海工装备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