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棵树到一座城:戈壁小城格尔木的发展传奇
从慕生忠将军在市区亲手种下的一棵树,到茫茫戈壁里的一片绿洲,从插下一把铁锹建起的“帐篷城”,到联疆络藏的高原交通枢纽,70年来,格尔木这座因青藏公路而生的城市,已经成长为我国西部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之一。
因路而生,由路而兴,格尔木的蝶变是青藏公路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的集中体现。如今的格尔木,在发挥优势努力打造航空、公路、铁路立体交通枢纽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以清洁能源、盐湖产业、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等为主的绿色发展之路。这座柴达木盆地里的戈壁小城,正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绿色发展活力。
“插下铁锹的地方就是格尔木”
夏日里的格尔木将军楼公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将军楼对面,几棵杨树长得高大粗壮,据介绍,其中一棵就是当年慕生忠将军亲手种下的。
20世纪50年代初,格尔木还只是柴达木盆地的一个地域名称,没有具体的城镇或者定居点。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居住在格尔木地区的人口只有800余人,全部是牧民,且居住分散。
1953年,慕生忠将军率领筑路大军到达格尔木。可到了格尔木,大家却傻了眼,除了地图上标注的“噶尔穆”之外,茫茫戈壁之上哪有生机?正当大家疑惑之时,慕生忠将手中的铁锹插在地上,并大声告诉大家:“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
“插下铁锹的地方就是格尔木。”随着第一顶帐篷在此搭起,筑路大军便成了格尔木的第一代居民。此后,又有数万将士从四面八方汇聚格尔木,格尔木也从“帐篷城”“窑洞城”逐渐发展成小镇的模样。
老养路工人吴战瑞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激动不已,“那个时候大家都充满干劲,条件艰苦算什么?满腔热血能把柴达木的冰雪都融化”。
没有房子就自己建,没有树木就自己种。1954年初,慕生忠带着工人们在格尔木修渠引水,开荒种地,从千里之外的西宁市湟源县运来14万株树苗,种下格尔木第一片绿色,还在驻地旁开垦出27亩菜园,为格尔木军民打下蔬菜种植的底子。
“我们要住下来,当格尔木第一代居民。我们要在世界屋脊开辟一条平坦大道,在柴达木建设一座美丽花园。我们喜欢城市,但更喜欢自己亲手建造的城市。”慕生忠当年的豪言壮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格尔木人,这座年轻的戈壁小城,在柴达木盆地里不断“生长”。
李来所老人是格尔木的第一代建设者,谈起当年经历,他仍激情满怀。“漫天黄沙、干旱少雨,真没见过这样的环境。是心里的一团火让我们义无反顾。”他和战友卸下行李,成为柴达木盆地开发建设队伍中的一员。
“我所在的连队,负责的是青藏铁路西格段建设前期的通信保障任务,经常顶着大风出去维护线路。有一次,两个新兵出去以后就刮起了沙尘暴,我们足足找了一天才把两个人找到。”往昔历历在目,李来所平静地讲述,眼里却满是水雾。“不少战友倒在了筑路一线,有的立了碑,有的只是用木棒插在墓前,不少人的墓找也找不到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格尔木的建设者们没有选择离开,他们在格尔木成家定居,在这座戈壁小城扎下根来。“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在几代格尔木人的努力下,格尔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千里荒野,现在杨柳成荫”,慕生忠将军近30年后重返旧地,挥笔写下对格尔木变迁的深深感触。如今的格尔木交通便捷、绿树成荫,到处充满勃勃生机,从铁锹“种下”的城,到如今青海省副中心城市,一代代建设者们用汗水在柴达木盆地书写下城市建设的辉煌传奇。
高原上的“旱码头”
随着青藏公路的开通,格尔木变成了进藏的重要交通枢纽,来来往往的人流在格尔木汇集中转,天南地北的货物在格尔木买卖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