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之乡涪陵:传统与现代融合 自然与人文辉映(4)

光山新闻网 刘斌 2019-05-07 11:09:09
浏览

  历时9年的安装工程,这里云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工程师和来自清华等名牌大学的顶尖大学生。8层核反应堆“锅底”,直径约20多米,深5米,曾布有2001根核反应工艺管。9层主控制室,安放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

  1984年,建筑工程完成85%,安装工程完成65%,整个工程建设接近尾声,这个为和平而建的巨大工程又因为和平而停止建设。2002年,洞体解密,816地下核工程终于撩开神秘面纱。2010年,首次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2018年,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816地下核工程,中国三线建设的丰碑。在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作为曾经的核工厂实体,成为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随着景区的持续升级打造,816地下核工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文/张正武 图/高建设

  历史人物篇

  程颐点易与涪陵学派的兴起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岁尾,山寒水瘦,江风凛冽。一艘大船停泊涪州官码头。在弃舟登岸的人流中,有两差役紧跟一位风骨嶙峋的老人,向州署衙门走去。他们从洛阳出发来涪州,风尘仆仆颠簸了一个多月,终于到达这座陌生的江城。

  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就是曾任朝廷经筵讲官(给皇上讲课的老师)、官至崇政殿说书的大儒程颐。官差将这位戴罪之身的老人交给涪州地方官监管,即返回复命。史称程颐因朝廷党争受人攻讦,被“削籍窜涪州”。“削籍”即革职罢官;“窜涪州”即流放涪州。

  程颐落难涪州,幸好有门生涪州人谯定陪伴左右。即寻得北岩普净院,并在砂岩上开凿“点易洞”,在此授徒讲学,潜心注《易》。公元1098年,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的黄庭坚到此拜访程颐,为其讲学处题名“钩深堂”。涪陵神奇的山水、尚文重教的民风,不仅洗却了程颐胸中的郁闷,而且让他智慧火花爆发,文思泉涌。谪居三年,他不仅完成了理学代表作《伊川程氏易传》的写作,还培养了大批理学传人,为涪陵学派奠定了坚实根基。

  据《宋史》《宋元学案》《四库全书》等载,宋代理学有七大派系,即洛中本系、剑南系、永嘉系、蓝田系、湖南系、吴中系、涪陵系。其中涪陵系的骨干学者有谯定、刘勉之、胡宪、张浚、尹焞、冯时行、度正、阳枋、阳岊、张栻、吕祖谦等。单是谯氏门人和再传弟子就有两百多人。涪陵学派兴盛了两百余年。

  程朱理学是中国十一世纪出现的哲学高峰,影响了中国近九百年。当年程颐的人生苦旅,为涪陵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使这座历史之城、文化之城、思想之城青春焕发、蓬勃向上。 文/李世权

  张载:涪陵走出去的北宋大儒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历代知识分子奉为至理名言。这段名言就是著名的“横渠四句”,它的作者就是宋代从涪陵走出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祖籍大梁(今开封)。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年仅3岁的张载随出任涪州知州的父亲张迪来到涪陵。史载,张迪“立身端洁,多善政”,去世后“配享崇圣祠”,堪称士林楷模。张载自幼受家庭家风家教的熏陶,天资聪明、庄重好学,十岁时,离家求学,表现出“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的品格。张载在涪陵生活了12年,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涪陵的山川风物和历史文化,对其成长及其学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