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为知识付费,你交的是学费还是焦虑费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39:48
浏览

  付费栏目、课程不断上线,内容同质化、效果不佳等问题随之凸显

  为知识付费,你交的是学费还是焦虑费?

  本报记者 罗筱晓

  9.9元终结拖延症,199元购买一年期“家庭教育”攻略,3299元从零开始掌握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近一两年来,不少互联网平台和微信公众号,都做起了贩卖知识的生意。

尹正义/东方IC

尹正义/东方IC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49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从“网络上都是免费的”,到逐步形成版权意识,再到音乐平台、视频网站收费会员制的建立,经过十余年时间,“内容变现”最终以知识付费的形式迎来了高速发展。

  在各类课程不断上线的同时,质疑也随之而来:卖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线上体验差、课程内容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在艾瑞咨询的报告中,即使是中上游内容方的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也仅为30%。

  知识付费市场正遭遇成长的烦恼。当支付意愿和支付渠道都不再是障碍后,如何用内容留住用户,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最大的课题。

  贩卖知识让内容变现

  “有时候看推送文章的第一段,我就知道文末要卖什么课程了。”白领何怡的一句话,道出了如今知识付费市场的火热。

  在行业内,2016年被视为知识付费元年。但在2014年,《罗辑思维》推出的付费会员制就已可看做知识变现的雏形。当时5500个会员名额在6个小时内即宣告售罄,会员费收入约160万元。

  这一案例一方面让自媒体人对内容创作和内容变现热情高涨,一方面也让此前一直提供免费资讯、信息的互联网平台捕获到商机。

  2015年底,果壳推出一对一付费咨询应用“在行”,罗辑思维团队推出“得到”。2016年,知乎和喜马拉雅FM入局,前者先后发布“值乎”和“知乎Live”两款知识付费产品;后者上线的首个付费节目则是《奇葩说》团队制作的《好好说话》。为应对竞争,“在行”团队新增了1分钟答疑解惑产品“分答”,获得了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

  至此,分答/在行、知乎、得到、喜马拉雅FM作为知识付费平台的四个代表,掀起了知识付费的一轮发展高潮。此后,包括新浪微博、豆瓣、36氪等网站以及许多公众号平台都不断推出新的知识付费产品。

  “对平台的信任是一开始我愿意付费的关键原因之一。”一位多次使用“知乎Live”的用户表示,在此之前,他已经使用知乎超过3年时间,选择为某些教程付费“更像是顺势而为”。

  事实上,无论是相关自媒体人,还是果壳、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经过数年发展,都培育出了相当数量的稳定粉丝或用户群体。与互联网早期用户不同,通过视频网站、音乐平台的市场教育,这类年轻群体已形成了版权和付费意识。如果平台能邀请到有号召力的IP“开讲”,让用户为知识掏钱并不是一件难事。以《好好说话》为例,由于《奇葩说》这档节目本身的成功,栏目推出一天之内,就售出25731套,销售额突破了500万元。

  另一方面,手机终端技术的进步和支付手段的发展,扫除了内容变现最后的客观障碍。据统计,2017年知识付费用户达到1.88亿人,较2016年增长了102.2%。

  付钱买来安慰剂

  何怡也属于1.88亿人之一。今年2月,某个颇有名气的心理学公众号,推出了一套从零基础开始培养心理咨询师的课程,40课时售价3299元。面对不菲的价格,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何怡,考虑再三后缴费报了名。

  一开课何怡就傻眼了。尽管以“零基础”为卖点,但接近大学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还是让何怡感觉难以吸收消化。此外,虽然课程叠加了视频、音频和配套课件等多种形式,并且每节课专门留出15分钟答疑时间,但连续90分钟面对手机或脑屏幕,很多学员仍然表示体验不佳。

  很快,课程群里出现了不少认为“不值”的声音,并最终发展到要求退课退款。《工人日报》记者浏览各个知识付费平台时发现,无论标价高低、课程长短,一般一经售出,就不能退课或换课。在何怡经历的案例中,由于开课初期学员反应强烈,最终,公众号平台同意在限定时间内可申请退款。“仅仅是我所在的课程群,400人中就有100多个选择了退课。”

  尽管坚持上完了40堂课,但何怡坦言,仅仅依靠这种教程,根本无法进入心理咨询行业,“毕竟这是要花大学4年甚至更多时间进修的专业。”

  在此之前,何怡也购买过例如“如何高效做笔记”等实用性课程,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些经历让她有些疑惑:“我究竟在为知识付费,还是在为缺乏知识的焦虑付费?”

  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看来,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信息过载,增加了知识筛选的难度,这同样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情绪。采访中不少知识付费用户承认,“每天听一本书”或关注热点新闻讲解,“像是花钱买安慰剂”。

  其实,“尝鲜期”之后,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用户都有了与何怡相同的疑惑。此外,付费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和同质化也削弱了消费者复购的意愿。企鹅智酷的一项数据也表明,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用户仅占28%。

  内容决定成败

  “这是一个会发展10年以上的市场。”在知乎副总裁、知识市场事业部负责人张荣乐看来,知识付费行业目前遇到的困境都在情理之中,“行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良性生态正在形成之中。”

  事实上,当所有的客观障碍得到清除后,如果仅仅靠“讲故事”“抖机灵”,知识付费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此时,“内容”本身就成为决定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梁芷静的手机上,“得到”APP已经存在近800天,“也算是有毅力的用户了。”她开玩笑地说。刚开始使用类似应用时,梁芷静也会跟风订阅热点课程。但她很快发现,“热点”往往都是成功学或心灵鸡汤类有名无实的产品。反倒是一档相对冷门的“家庭教育”主题栏目“干货不少”,试听后,梁芷静欣然支付了199元的年费。“个人兴趣是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作为一名行政岗位的工作者,梁芷静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