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引人诟病 弘扬孝道何时才能不吓人?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6-25 09:13:59
浏览

  在朝阳区高碑店村的“孝悌园”,有一组“二十四孝”主题石雕。沿着通惠河边一路往西,所见到的第一个石雕就吓人一跳。只见一位古人抱着一个粪桶,脸上露出一副复杂的表情。旁边的解说牌刻着四个字:尝粪忧心。

  原来,这是“二十四孝”中南齐名士庾黔娄的典故。看到这样的雕塑,让人不禁“怀疑人生”:都2019年了,这样的“孝道”还有必要拿来做榜样吗?

“二十四孝”引人诟病 弘扬孝道何时才能不吓人?

  望京文化广场的“二十四孝图”,原封不动地展示了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等被认为是“愚孝”的内容。

  吓人的“二十四孝”

  看过了“尝粪忧心”,往前走几步,就是“为母埋儿”。这是“二十四孝”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讲的是东汉时的郭巨家贫,为了节省下口粮供养母亲,便要将三岁的儿子活埋。结果在挖坑的时候,郭巨挖到了一罐金子,从此一家人不再为口粮的问题发愁,郭巨本人也因为孝顺名满天下……在这个名为“为母埋儿”的雕塑中,郭巨手里拿着锄头,脚下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高度还原了故事场景。

  “为母埋儿”旁边,则是“恣蚊饱血”。这又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讲的是晋代吴猛八岁时因为家贫没有蚊帐,他担心父亲被蚊虫叮咬,便守候在父亲床边,听任蚊虫吸自己的血。在雕塑中,吴猛身上爬满了蚊虫,看上去十分瘆人。

  看着不合乎常理的,还有“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在高碑店村这些雕塑的底部,都刻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教育村民“以孝为天”,特制二十四孝以教后人。

  不过对于这样的“教育”,人们并不买账。一位带着女儿来通惠河边游玩的父亲告诉记者,竖立这些雕塑是为了弘扬孝道,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些雕塑背后的故事却不能细琢磨。“许多故事也就是当故事听听,现在的孩子根本做不到,也不会去模仿。就说“恣蚊饱血”,点上蚊香就好了,谁也不会拿自己去喂蚊子。”他说,“二十四孝”里面有的故事能模仿,有的一看就是编的,根本站不住脚。在景区负责保洁工作的刘大姐说,她对“为母埋儿”的故事也感到无法理解:“一个三岁的孩子能吃多少东西,埋了他又能省下多少粮食呢?”

  其实,鲁迅先生也曾经批判过“二十四孝”中这类耸人听闻的故事,认为其“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原封不动”引人诟病

  然而时至今日,在北京的一些社区,乃至街头,不加选择地把“二十四孝”搬出来“教育”大众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望京文化广场,有一面绘有“二十四孝图”的文化墙。在这里,“二十四孝”的每个典故都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在市民面前。虽然配文是文言文,但配合着生动的彩图,其中的内容一目了然。

  对于文化墙上的内容,年轻的家长并不太“感冒”,甚至不时能听到调侃的声音。一位家长说,时代不同了,这些内容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指导意义了,甚至已经失去了参照的价值。“比如‘戏彩娱亲’、‘恣蚊饱血’之类的,听上去就很怪异。”

  但是,现场的一些老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正因为时代不同了,所以问题不能这么看!”77岁的张大爷是一名退休教师,对“二十四孝”颇有些研究。他说,这些故事都是有据可查,称得上“有鼻子有眼”,并不算是瞎编。“非要较真的话,这些内容的确是没有什么讨论价值了。”张大爷说,时代在变,思想也在变,传统的“二十四孝”虽然借鉴意义不太大了,但起码说明了中国人的孝道是从古代传承至今的,而且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