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引人诟病 弘扬孝道何时才能不吓人?(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6-25 09:13:59
浏览

  对于这个观点,不少市民都表示了赞同。大家认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它所承载的孝道文化却从未过时。“如果加以注释,指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愚孝’,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一位老人表示,如果原封不动地把“二十四孝”搬到宣传栏里,其实是一种“懒政”。这样不但起不到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二十四孝”引人诟病 弘扬孝道何时才能不吓人?

松榆南路的“新二十四孝图”没有大道理,更加贴近生活。

  新“二十四孝”呼之欲出

  记者注意到,在养老机构的宣传栏里,却很少能见到有关“二十四孝”的内容,而是把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当成了展示重点。一些社区也意识到“二十四孝”存在的争议,他们在宣扬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为孝道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上周,记者在松榆南路看到,属地街道在小区外墙上设置了一组“新二十四孝图”,把现代人应该如何孝顺画成图画,并加以解释说明。与古代“二十四孝”相比,新的“二十四孝”没有艰深晦涩的引经据典,也没有大道理,更像是来自朋友的建议。

  比如“新二十四孝图”的最后一图,便是描绘了带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的场景。生动的画风搭配浅显的语言,让小朋友也很感兴趣,拉着大人问这问那。

  在高碑店村的“二十四孝”雕塑西侧,也竖起了一组新雕塑。这组新的雕塑展现了“常回家看看”、“带父母去旅行”、“假期多陪陪父母”等温馨的生活场景,引来了不少游人驻足拍照。

  “直接把‘二十四孝’拿出来用,肯定是不妥当的。但是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新时代的孝道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资深养老文化研究者程华认为,在古代,“二十四孝”的精神内核并不是“孝”,而是对三纲五常的维护,所以才会出现一些反人性的故事。“今天我们讲弘扬传统美德,就必须要回归人性。”

  他认为,新时代的孝道应该是尊重人权的,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这样才能够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从而让人人都能接受,人人都能效仿。

  什么才是“新孝道”

  程华曾经作为慈孝文化论坛的组织者,对养老文化、养老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新孝道的核心精神应该包含六个关键词,即关怀、支持、理解、自在、尊重、学习。

  “关怀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陪伴,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父母保持‘在一起’的状态,抵消他们的孤独感或者说是被遗弃感。而且,儿女最好不要啃老,而是要自力更生。至于理解,子女应该放下代际之间的沟通鸿沟,做到能够耐心倾听父母的倾诉。”程华指出,在尽孝这件事情上,也要注意一个尺度,即做到保持彼此自在的一种距离感。“有的儿女特别孝顺,替父母做决定,这就做得有点过了。”他说,作为子女,不能因为父母老了就“全权代理”,更不能因为不耐烦而去斥责他们。

  他说,子女想尽孝,就要学习如何照顾好老人。只有这样,才会理解衰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才会真正打开心扉接纳老人。“衰老的状态并不是你说理解就能够理解,而是一定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

  对于父母,程华同样有几点建议。他说,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无私的,而不应把养育子女当作一种投资。在和子女打交道时,同样要保持彼此的“自在”,不要越界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作为父母,应当承担的义务要做到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不能撒手不管。而且,父母也要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这样才会受到子女的欢迎。他还特别提醒,父母应该打理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不要把照顾晚辈当作自己生活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