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之外的王立群:我的底色照旧一个学者(2)
跟着时间流逝,《百家讲坛》带来的热度在逐步散去,但很快,《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又让王立群成了险些明星一般的存在,独具特色的“王式点评”总令人津津乐道。
资料图:王立群。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整个节目标录制对体力是个检验。接受评委时,他已经是70岁阁下的老人,每期节目标录制长达八个小时,从晚上八点到破晓四点半,有时候则是从晚上十点到破晓六点。
“董卿和其他几位高朋都是‘70后’,就我一个大龄的‘70后’。”一场录制下来,王立群经常会以为十分疲劳,但每次城市精力奋起坐在摄像机前,“熬夜对人身体伤害很大,但能有这么好的时机流传古诗词,也只好拼啦!”
在他心里,真正的压力还不是来自劳顿,而是“点评”这回事,“那些各人都能查到的不讲。要讲就讲昔人没说过、今人也没说过的内容。讲别人都知道的,不算才干”。
这并不是个轻松的活计。以第四季诗词大会来说,颠末改善后,第一轮每个选手六道题,总计二十四首诗。再加上每次不乏反复内容,要点评出新意,对学识绝对是个检验。
王立群曾点评过韩愈的一首诗《初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他讲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年之美在于春,春天之美在初春,初春之美在草色,草色之美在烟雨昏黄若有若无之时。这是名句的高明之处”。厥后,这段出色点评被毫无剪辑地保存下来了。
“你要把新的对象汇报各人,你也不能乱说八道。点评确实责任重大。”王立群叹息。
“时间要花在更有意义的工作上”
2011年前后,王立群退休后搬来北京常住。北京的屋子很小,开封谁人引觉得傲的大书房没能一起迁徙——有人夸他书房一整面墙都是书,他出格孤高地更正,“谁说的?书多得四面墙都放不下”。
“家里就是书多。我们就是念书、教书、写书、讲书。”此刻,王立群大部门时间花在一个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文选汇校汇注》上,最终成书局限是三千万字。他婉言回绝了很多节目邀约和采访,“做研究是我的主业”。
王立群作品《赏词如风》。大象出书社供图
王立群说本身已经变得有些“宅”,除了须要的勾当介入一下,剩余的大部门时间都是足不出户,待在家里看看书、写写对象。
“有许多社交要砍掉。你的时间就这么多,得花在更有意义、更有代价的工作上。”他不避忌衰老的光降,“生命总会走到止境,等我八十多岁的时候,可用的时间会更短,所以此刻就得操作好啊”。
他打算着再出一本书,把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没能泛起出来的点评收录进去,“因为剪辑需要,有些内容没浮现,我想汇报各人,古典诗词有多美”。
体验过电视节目带来的名气,但王立群照旧把事情重心放在学术上,“对我来说最有代价、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写书做研究,假如你能提供很多昔人今人都没有谈到的对象,那么,只要它能生存下来,未来总会有人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