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外的叶嘉莹:用泰半生时间走完返乡之旅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宋宇晟) 记载片《掬水月在手》正在上映,影片的主角是叶嘉莹。今朝豆瓣评分高达8.2分。
许多人知道叶嘉莹,是这两年,她将毕生积储3568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诲基金会,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她毕生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人们称她为先生、“穿裙子的士”。
但许多人或者不相识,这位如今已96岁高龄的老人,用了泰半生时间才走完本身的返乡之旅。这,也是这部记载片要讲的。
记载片《掬水月在手》剧照。片方供图
浊世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在北平察院胡同23号,紧邻西长安街。这里是叶家的祖宅。只不外,当年叶嘉莹曾祖父购买这处四合院的时候,这家人的姓氏照旧叶赫那拉。
姓氏变革的背后其实是时代的变迁。上世纪二三十年月,正是国度内忧外患之时。
很不幸,叶嘉莹出生在了一个浊世。但幸运的是,她的家庭给了她接管精采教诲的时机。
读初二那年,七七事变发作,北平随即沦亡。她还记得,那段时间一人家陷入逆境。“一家人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又酸又臭的殽杂面。冬天去上学,在巷口拐弯的处所就能瞥见冻死饿死的人。”
也是在那段时间,叶嘉莹的母亲因病归天。刚考入辅仁大学的她陆续写下八首《哭母诗》。
她厥后说,“我以为人生中最悲楚的工作,就是当棺材盖盖上,钉子钉下去的时候,以后就与棺内的亲人天人永隔了。”
那一年,叶嘉莹只有17岁。
资料图:叶嘉莹 1945年大学结业获学士学位。
飘零
时间来到1948年。
这一年,24岁的叶嘉莹在南京成婚,不久在战乱中随丈夫迁居台湾。
可到台湾不久,这个刚组建的家庭就遭遇“白色可怕”。陆续几年,丈夫音信全无。叶嘉莹只好一小我私家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独自糊口。
“我像一支被风吹断的蓬草,分开了故土、遭遇了离乱,跟家园完全距离……”
1952年,丈夫出狱,但再没有事情。一家人靠叶嘉莹教书维持。开始,她在台湾的中学、大学讲古诗词,厥后就有人请她到外洋教书。
资料图:叶嘉莹1956年在台北解说。
叶嘉莹说,本身之前从没有出国的动机,这些都是“被糊口逼出来的”。
事实上,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渡海赴台后,常做“回不去”的梦:梦中回到故乡北平的四合院,院子却门窗紧闭,她怎么都进不了门,只能持久地彷徨于门外。
那座四合院于她,是优美的童年、是影象的安详港、是回不去的家园。只是她离哪里越来越远了。
只是,无论在北京、台湾,照旧在海外,她教的一直都是中国的古诗词。
资料图:叶嘉莹2005年在中国海洋大学作陈诉,王蒙主持。
回家
上世纪七十年月,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后,叶嘉莹看到了返国的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