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村垃圾分类样本:村干部上门指导 红黑榜督促改进(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7-28 13:37:09
浏览

  长期致力于农村垃圾分类的公益人陈立雯曾走访了国内的多个区县级填埋场,她发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后,填埋场的垃圾处理量增加了3倍左右,对原有垃圾处理设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冲击。并且,农村垃圾产生量仍在不断增长。而这些填埋场往往连最基本的垃圾覆盖和渗滤液处理都做不到,作为臭味和渗滤液主要来源的湿垃圾成了填埋场的重要污染源。

  去年6月,中央环保督察组现场检查发现,上饶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长期不正常运行,污水超标排放。

  环保专业出身的王青海“深刻认识”到了垃圾混合填埋带来的环境风险和垃圾处理终端的现实压力。他认为,要减少这种风险和压力,乡镇政府和村民“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实行垃圾分类。

  去年10月,王青海联系上了陈立雯,邀请她来指导东阳的垃圾分类工作。陈立雯曾先后于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中国垃圾分类和回收史,2017年回国后,开始专注于在农村推广垃圾分类。

  双方一拍即合。去年12月,在陈立雯指导下,东阳乡率先在全乡12个行政村开始了垃圾分类试点。

东阳乡某村的垃圾分类“红黑榜”。受访者供图

东阳乡某村的垃圾分类“红黑榜”。受访者供图

  省下沼气池 多建堆肥场

  7月15日早晨七点五十分,李传喜(化名)骑着电三轮车来到龙溪村的厨余垃圾堆肥场,用铁锹和二齿(一种农具)把此前积攒了一周左右的垃圾堆从头到底翻一遍,挑出里面混杂的少数啤酒盖、酸奶瓶等塑料垃圾。由于最近多雨,天气潮湿,垃圾堆里已经滋生了蛆虫。

  李传喜今年64岁,从今年开始负责龙溪村700多户村民的生活垃圾清运工作。龙溪村作为乡里的特色旅游村落,被选为首个垃圾分类试点村。

  以前,村里每几户村民共用一个大型垃圾桶,环卫工只需定时把垃圾运到村边的垃圾中转站,再从中转站统一运送到上饶市填埋场。现在,大型垃圾桶已经撤掉,每户村民的门口都摆有黄绿两个小型垃圾桶,一个装“不会烂垃圾”,一个装“会烂垃圾”(即厨余垃圾)。

  每天早晨五点多,李传喜会挨家挨户清运两个小桶里的垃圾,会烂垃圾装在一个大桶里,不会烂垃圾装在

  (上接)  其他大桶里,他会先把不会烂垃圾运到垃圾中转站,再把会烂垃圾运到堆肥场堆肥。

  “翻堆是为了让湿垃圾充分接触氧气,持续保持高温发酵”。陈立雯解释说,这种厨余垃圾处理方式名为“好氧堆肥”。

  在国内一些实行干湿垃圾分类的农村地区,会将湿垃圾倒入沼气池,生成的沼气供村民使用。东阳乡一度也想走这条路,但王青海和同事商讨后认为,建一个沼气池要花二三十万,再加上铺设管道、买垃圾桶等成本,整个垃圾分类的前期投入要数百万,对乡里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此外,沼气池正常运行需要相对稳定的垃圾投入量,而农村的生活垃圾量随季节变化,要保证沼气池稳定供气就得从其他渠道找原料。

  陈立雯说,处理厨余垃圾,不一定要建沼气池,好氧堆肥是更经济实用的方式。在龙溪村,记者见到了陈立雯指导东阳乡建设的第一座简易堆肥场:一块50平米左右的水泥硬化场地,上方搭建了塑料遮光板。收集后的可腐烂垃圾,经过4次翻堆,40天左右就可以成肥,免费供村民用作农业种植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