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法要求全面推行全程监管垃圾分类 建立奖励机制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01 12:27:43
浏览

  上海立法要求全面推行全程监管垃圾分类

  分类收运处置实现闭环衔接

  编者按

  实行垃圾分类,有利于优化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从今年开始,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各个城市积极响应,因地制宜,勇于探索。上海构建“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处置”倒逼机制,推动垃圾分类投放驳运处置闭环衔接;浙江嘉兴市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融入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今天本报推出上海、嘉兴两市探索垃圾分类的报道,以资借鉴。

  ●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上海从立法层面确保垃圾分类的全面推行、全程监管,并从源头减量、全程分类到资源化处理,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

  ● 上海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市民主动参与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增强分类减量实效

  ● 垃圾分类后,可回收垃圾直接运送到相关回收部门,干湿垃圾各尽其用,湿垃圾经过发酵等生化处理,产生的沼气将被用来发电,只有少量无法处理的部分才会被填埋。有害垃圾则由卫生监管部门专门回收处理,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本报实习生 冯小瑜 张海燕

  近日,上海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测评结果,各区的实际得分和排名先后一目了然,榜单上崇明、长宁、徐汇三区分别名列前三。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测评体系中的分值比重分别为居住区达标(20分)、单位分类达标(10分)、分类收集运输处置达标(30分)、宣传氛围达标(20分)、长效机制达标(20分)。涵盖了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置的所有环节,突出整体水平,注重长效机制。

  据悉,早在去年5月,上海就开始在试点地区启动这一测评考核。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上海从立法层面确保垃圾分类的全面推行、全程监管,并从源头减量、全程分类到资源化处理,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

  近一个月来,《法制日报》记者深入上海市黄浦、嘉定等多个地区,追踪垃圾分类的全过程,并记录下各个环节的所见所闻。

  建立奖励机制

  增强分类实效

  “你是什么垃圾?”7月的上海,这句话成了街头巷尾市民的问候语。玩笑之余,垃圾分类已然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现代都市的一种时尚。

  盛夏的傍晚,暑气未散,《法制日报》记者来到上海市黄浦区晴苑小区垃圾投放点,这里早已排起了长龙,居民们手持多个垃圾袋,准备将不同垃圾投放入箱。

  史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手里拿着两袋垃圾,一袋是厨余垃圾,一袋是干垃圾。轮到她时,她熟练地把厨余垃圾倒入湿垃圾桶,然后把腾空的垃圾袋连同另一袋干垃圾一同扔进干垃圾桶,随后拧开垃圾房旁边的水龙头,把手冲洗干净。

  “现在一看到垃圾就条件反射。”史女士说,“饭一吃完,我们就要把餐巾纸、牙签和骨头、鱼刺等干湿垃圾分开,分完垃圾就得赶到这里来投放,不然得等明天一早再来投了。”

  史女士还向《法制日报》记者展示了她在支付宝上的“绿色账户”,“垃圾分得好,可以领积分,攒够积分还能兑换礼品”。

  据了解,“绿色账户”通过精准定位,把居民的每一次善举都转化成账户里的积分,让垃圾分类变得“实惠”。这是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办公室与支付平台共同打造的“城市服务”新内容,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市民主动准确参与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增强分类减量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