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超三百万的职业生态:我们为什么要跳街舞
一个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万的新兴职业生态调查——
我们为什么要跳街舞
翻滚、位移、踢腿、律动……尽管已经转向幕后工作很多年,刘震宇每周都会约上几位街舞队友,找个场地,跳上几段街舞。这是一群跳街舞接近20年的“老炮儿”,他们觉得,任何时候都要继续跳舞,这早已是生命的一部分。
20年来,刘震宇经历过不被理解的痛苦和尴尬,收获了街舞带来的快乐,见证着街舞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过程。现在,他也有了一个组织赋予的身份——安徽街舞联盟秘书长。
眼下,刘震宇正通过组织开展选拔比赛、公益扶贫、技术培训等活动,向青少年传授街舞技巧和文化理念。只要听到街舞音乐,看到孩子们跳街舞,他就立刻觉得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段青春岁月。
街舞源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街舞登陆中国,最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流行。近年来,随着各界的重视和街舞文化的普及,街舞社会影响力不断攀升。
据统计,目前我国街舞从业人员已超300万,辐射人群近千万,大部分是青少年。相关从业者每年组织文化交流、专业赛事等活动近万场。
曾经,街舞一度被误解,跳街舞的年轻人曾被打上“叛逆”“坏孩子”等标签,职业化道路上种种艰难困苦也在考验着每一位年轻的舞者。多年来,在街舞这个行业里,有人失败了,也有人坚持了下来。
他们为什么如此热爱街舞,街舞到底带来了什么?近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走进了这个新兴青年群体。
街舞青年正在街舞比赛中斗舞。受访者供图
两天跳了24场舞,只为梦想
2007年,17岁的胡霄飞来到合肥,在一所职业院校就读,他自学街舞,参加学校表演。20岁毕业时,他找到一份维修电线杆的工作,没几天就把工作辞了,他觉得自己还是想跳舞。
因为曾拿过学校比赛的冠军,胡霄飞去了一家职业舞房,被安排在舞房打杂、扫地,与其他5个人一起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简易宿舍里。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杂物,但大伙儿每晚还是会很开心地讨论舞蹈技术。
那段时间,胡霄飞经常去小乡镇的开业庆典,在很破的舞台上表演。一跳一整天,6支舞,能收到80到100元的酬劳。“有一次刮大风,背景布被刮倒,砸在自己身上,腿直接卡进舞台的窟窿……”
“这边跳着舞,旁边就是小商小贩卖东西,环境很糟。这场刚结束,马上换衣服去赶下一场。”胡霄飞也很无奈,他觉得,自己是迫于生计。他不愿意伸手向家里要钱,也不敢要钱。
“我们跳舞时,戴着很夸张的头巾,有人觉得我们像混混。其实他们不知道,跳舞的人都很单纯,我们只知道跳舞。”胡霄飞甚至觉得,自己只要能吃饱饭,把舞蹈练好,其他都无所谓。
2010年,胡霄飞离开舞房,来到一家酒吧跳舞。夜里跳,早上睡觉,下午出去零散带课,最累的时候,他两天跳了24场舞,最后连站都站不起来,腰太疼了。
那时,胡霄飞租住在楼梯道里隔出来的房间,仅有的家具就是一张床和一个床头柜,看不见太阳。饿了就去小摊吃一碗馄饨,一年得搬家七八次。
与胡霄飞相比,刘震宇最大的压力来自家庭的反对。他自小学习器乐,在省艺校上学时爱上了街舞。听说他以后想走这条路,父母火冒三丈:“你再跳这个舞,以后我们什么都不会给你,你是不会有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