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临终关怀病房:生命在这里有尊严地“谢幕”(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5 13:23:29
浏览

  “2016年我们自己曾做过一个初步调研,北京市每年需要临终关怀的人口数超过了10万,而现有的床位资源等,距离这一需求还有相当大差距。”杨爱民告诉记者。

  一方面是巨大的需求缺口,另一方面则是医疗机构自身开展临终关怀也面临制约与困难。

  如今,北京公立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收费标准,仍然按照北京市的床位费标准。但事实上,临终关怀还要提供一系列人性化服务,这些并不在收费范围内,因此在现有机制下,都是由医院无偿提供。

  “患者进入私立医疗机构,要自己担负全部开支,但若想进入公立医院,又面临着床位紧张的难题。”杨爱民说。

  而从专业团队建设看,国内的临终关怀也在刚刚起步阶段。

  在中国老年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会长陈峥看来,目前国内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仍没有完全形成统一标准,各个医疗机构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推行标准化、正规化,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在一些发达国家,临终关怀已经成为一个专业,有专门的临终关怀医师,我们国家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要追赶。”陈峥说。

北京老年医院关怀病房。 /p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北京老年医院关怀病房。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忌讳谈“死”的观念正在改变

  现实的迫切需求,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2017年10月,第一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在北京市海淀区等5个市(区)启动。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又印发《通知》,明确在上海市和北京市西城区等71个市(区)启动第二批试点。

  这其中,完善标准规范,制定出台安宁疗护进入的指导标准,明确安宁疗护用药指导、专家共识等都被列为重点工作。

  “支付方式和标准是要探索的重点内容。是以床位收费,还是以项目进行付费?走长期照护险还是医保?如果走医保,什么情况下能进入临终关怀病房?进入什么级别的医院?这些都要有准确评估标准。”杨爱民强调。

  此外,在他看来,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立临终关怀的体系,三级、二级、社区还有家庭病床的设置都要囊括其中。

  “中国人过去的传统观念里很忌讳谈‘死’,但它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今观念正在转变,未来的服务也会逐渐跟上。”杨爱民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