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两次环游中国 这名老外却说:我越来越不了解中国(3)
潘维廉在上课。供图
潘维廉同学生一起唱歌。供图
潘维廉眼中的厦门大学教授也很有趣,他在《老外不见外》一书中写道:
早起的人群中,“一群群看似羸弱实则身体强健的老太太(退休教授)或挥舞着中国折扇或挥舞着红缎带和亮晃晃的剑(估计是用来对付桀骜不驯的女婿),练习各种复杂多变的招式,他们时常督促:‘一起来吧,潘教授!’但所谓‘心态决定年龄’,我是永远也赶不上这些时髦老太太的步伐了。”
而关于喝茶,潘维廉是这样描述的:
每星期至少一到两次,我停下来喝茶——“烦躁地等着他们花20分钟洗涤茶具、烧水、倒茶,接下来的20分钟,便用小巧的闽南茶杯细细品尝两口。”
慢慢地,他开始享受这种方式。
1989年,潘维廉在厦大管院院长的家。供图
初到中国,“没有车”是最大的冲击之一。潘维廉清楚记得,1988年整个厦门只有3路公交线,3个公交站点:轮渡、火车站和厦大。那时的公交车是木地板的,汽车尾气会钻到车厢里来。“人上车的时候是白的,下车的时候是黑的。”
潘维廉1989年春节与家人在厦港合影。供图
为了方便带着妻子和儿子出去,潘维廉还多次找政府申请,并写下保证书,才买到一辆脚蹬三轮车。有一次,潘维廉正蹬着三轮车,有一对年轻人拦下他问:“去中山公园多少钱?”原来,他们以为潘维廉是人力车夫。每次回忆起这段趣事,潘维廉都哈哈大笑。
潘维廉一家在厦门拥有的第一辆车——三轮车(1988年10月)。供图
潘维廉的大儿子出生于1986年,小儿子出生于1988年。潘维廉在厦大教工的住宅区发起兴建一个儿童乐园。他自掏腰包买水泥,并亲自搬运石块垒起一座假山,还装上了喷泉。
后来,他又在一棵相思树上搭了一间“空中小木屋”,用白铁皮做了一个滑梯。他还去海边,向渔民讨了一个旧浮球,从自己的车上卸下一个旧轮胎,造出了孩子们喜欢玩的秋千。
潘维廉与家人。供图
初到中国,潘维廉渐渐爱上中国美食,同时也想念舌尖上的美国。买不到正宗的美式面包,潘维廉就乘船,再转车,花了两三天,从漳州买回石磨。一家人自己磨小麦,做美式面包。
他还曾蹬着自行车来回3个小时跑到厦门信达湖里经济特区免税店买蛋黄酱,意外收获买到金枪鱼,“这让其他外国人全都兴冲冲地骑自行车飞奔去买”。
潘维廉25年后重走中国,感受乡村巨变。朱庆福 摄
为了奉苏珊娜之命,买到感恩节的火鸡,潘维廉亦在厦门外事办年轻同志的陪伴下,骑自行车去乡下寻觅,遇到各种波折,又遭遇养鸡农户不肯卖,幸好外事办同志一番又一番解释,终于完成任务。潘维廉只听懂了“他老婆”三个字,对方心领神会的笑容令他感慨:“中国人太清楚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