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7旬仍坚守讲台 退休教师沙有威的“义教”之路(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08 01:35:31
浏览

  他整理好教学用的仪器,放在后备厢,就和老伴出发了。两人开车往西安方向,随后转至四川、云南、中越边境、广西、海南,总共花了两个月时间。

  沙有威并不知道去哪上课,事先没联系。“幸亏行业内的老师们还都认得我。”经当地信息技术教研员、支教老师、爱心人士的介绍,每当有学校听说他要来上课,都很欢迎。

  沙有威至今还记得四川西昌一所位于山顶的学校。当时,他开车走了很久的山路,见到两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在路边等待,几个人又走路翻山几个小时才到学校门口。

  当天准备下山时,孩子们都围住了他:“明天再来吧,我们已经把你当成朋友了。”沙有威第二天再次来到学校,不上课,单纯与孩子们聊天合影,至今与孩子们的合影还存在他的电脑里。他指着一张照片说:“快看,学生们的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多么纯粹。”

  他还有个宝贝本子。这本巴掌大的红色外壳小本是沙有威义教的第一所学校——陕西省宁强县南街小学校长吴富平买来赠送他的。临别时,吴富平买来这本子,写了满满两页感谢的话语,还盖上了学校的红章。此后,沙有威每到一个学校,就会让校长盖个章留作纪念,有时会附上几句话,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红章。如今,这个本子已经盖满了红章,沙有威用另一个巴掌大的本子接替。

  有的孩子下课时拦住沙有威,只为了道一声谢谢。沙有威备受感动,他觉得“支教”二字太强调赋予,而自己在行程中也有获得,用“义教”更合适一些。

  夫妇二人7年出行13次 自驾6万多公里

  教过的学生给他的精神反馈,让他心里说不出来的舒坦,他老说,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那一次回来后,沙有威便定下了固定的出行时间。每年的五一后、十一后,沙有威和老伴便驱车离开北京。每次出发前,他会选定一个方向,联系这个方向范围内的学校。

  7年时间,沙有威夫妇二人出行13次,自驾6万多公里,直面2万余名偏远地区学生,每次出行月余,出门在外,常是街边小馆吃两口,住宿统一找快捷连锁酒店,尽量不在食宿方面花费太多,早上驱车前往学校,下课就立刻前往下一座城市,还能省一晚住宿费,时间安排非常紧凑。

  考虑到学校的条件不一,沙有威连投影仪都自己携带。“在现有的环境下上课,甭管是遇到什么条件,就得在十几分钟内,把这课堂安排好。”在河南周口一所学校里,突然停电了,沙有威在校长协助下找到了发电机,没有投影的白幕,就在黑板上贴上装肥料的编织袋,充当白幕。

  四川山路多,车子导航出错了,沙老师一路开车就冲到了一处山顶,坡度超过45度,路也越来越窄,和老乡一打听,不能再往前走了,断头路,往回也难掉头。“费了半天劲,好家伙!”沙有威感叹,有时候,当地方言也不太能听懂,一遍听不懂,就再听一遍,直到听懂为止。

  不主张全按教材教学 倡导“能力导向教育”

  沙有威的义教课程一个半小时,前半部分讲解原理,后半部分演示机器人,对高中生,可以讲解编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多集中在机器人的搭建和基础知识。

  “智能机器人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具有大脑思维功能、感觉功能、执行动作的功能。”沙有威在讲台上随即编写了一段程序,让模型车的轮子向前滚动。

  “它本身有感觉功能的,有这个功能我没用上。有大脑思维的功能是吧?我也没用上。”沙有威娓娓道来,“我只用执行动作的功能了。是吧?你们以后得好好学习,否则以后这些东西搁那,你也不会用。”

  课程进行到后半段,当地的老师们常常会站满了教室后排。

  “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乡镇中心学校设备条件并不比城里差,可能更缺的是教育理念。”沙有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