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中规中矩,答得平平无奇 谁在应付大学考试?(3)
“学生所答试卷较平淡,并不意味着考试本身有问题。”有专家表示,考试或许不是最好的考核方式,但就目前情况,还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检验学习、督促学习、完成评价的方式。他认为,目前所看到的负面影响绝不是来自考试机制本身。
陈鹏说:“考试和成绩是学生和老师在知识传播上的交汇点。对知识在教育过程、人生道路中作用的理解不同,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不同学生之间对考试理解的差异。但是有课程,便有考试,因为每一门课程都需要质量评价和效果检验,在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还是很有必要的。”
3、如何让考试考出真水平
一段普通考试里的小创新,令北京某高校学生王坤印象深刻。她告诉记者,上学期的英语听力课程期末考试中,除了常规的英音美音之外,自己的听力材料中还出现了日语口音,“虽然辨别起来的确有些难度,但是实际应用中难免会碰到这种交际情景,经过几年的专业课学习,我们有必要锻炼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考试很重要,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考试的意义。”王坤说,当我们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话,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考试的意义是了解学生取得了哪些进步,了解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了哪些‘增值’,在多大程度上有了‘增值’;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未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帮助。”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谢小庆教授如是说。
那么,如何让考试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考试考出真水平?
在莫蕾钰看来,对于考试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将考核分两部分,基础性知识部分设置国家统一的考核方式,规定一个本专业学生必须要达到的底线,若未达到则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但多是碎片化的,很难连贯,所以基础知识的系统考核依旧十分有必要。涉及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非单一答案考题,则可以通过面试等其他方式自行灵活考核。”
谢小庆强调:“知识性考试主要考查对特定专业知识的记忆,此类记忆性知识往往借助网络搜索即可完成,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能力性考试则主要考查那些影响较广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考试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效果明显。同时,能力性考试不易受到突击备考的影响,能够较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本报记者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蒋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