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度”新突破:平湖碧波映高峡 天尺万仞测毫分(3)
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摸清辽阔疆域地下各种矿产资源的家底是一项更基础的工程,2008年启动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即“深地探测计划”。2014年4月,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的松科二井开钻,历时4年多,完钻井深7018米,成为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在深部钻探技术和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资料图: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正式交付使用。申海 摄
更远 无惧极地狂风卷
1980年1月12日,南纬77度51分、东经166度37分,南极洲罗斯岛麦克默多科考站机场,一架大力神运输机平稳降落,从机上走下来的包括两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他们是张青松和同伴董兆乾。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登上遥远的南极并开展科考,揭开了中国极地事业发展的序幕。
张青松和董兆乾登陆南极之时,南极洲上已经有多国建立众多科考站,中国无疑是南极科考的后来者。然而,中国科学家进入南极科考、认识南极的梦想早已启航。在1956年制定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时,有关方面就讨论了南极考察工作。
中国科学家的南极破冰之旅为独立建设自己的科考站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此后几年精心筹备,1984年11月,中国实施第一次南极科考任务,派出了590多人的科考队挺进南极,并于1985年2月在乔治岛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34年间,中国每年都派出科考队奔赴南极,建设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第五个科考站选址罗斯海并已经进入建设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国极地科考船也从没有破冰能力的“向阳红10”号和初具破冰能力的“极地号”,更换为专业破冰船“雪龙号”。前不久,中国自主研制的现代化破冰船“雪龙2号”正式服役,中国极地科考能力实现又一次大飞跃。
1949年至1951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高时浏受聘为加拿大联邦政府大地测量局工程师,在此期间,他进入加拿大北极圈里的无人区,进行测量时巧遇地球北磁极。这是中国人在北极进行的重要科考经历。之后,一些中国科学家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北极。1999年7月至9月间,中国实施首次北极科考,之后又组织了9次。目前,中国第10次北极科考任务正在实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