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安全漏洞 网约车全程录音只是第一步
从技术方面作为切入口的安全整改,终究不能代替全面的安全管理工作,既包括从严审查司机从业资格,全面清理人车不符的现象,同时也包括彻底摒弃客服外包,消除因此导致的种种弊端。
9月8日起,滴滴在加密保存数据、保障司乘隐私的前提下,在网约车业务中(快车、优享、专车等)试运营全程录音功能。此举能否保护乘车人安全?是否会侵害隐私?这些问题引发热议。(见9月9日《华商报》)
如果说全面下线顺风车业务,只是滴滴在乐清女孩遇害案后采取的一项临时性应急举措的话,那么对网约车业务的运营进行全程录音,算是滴滴在安全管理整改方面的常规性举措。并且,全程录音是一项强制性举措,不同意录音就不能正常使用网约车。
对此,有网友和法律界人士认为此举可能会侵害乘客隐私。其实,如果滴滴方面能够做好安全保密工作,最大限度地防止录音泄密,乘客也大可不必担忧。毕竟,乘客与司机是陌生人关系,能谈及多少关于自身隐私的话题呢?再者,即便之前没有全程录音,乘客在车内打话时,也可能会被司机听到或偷偷录音。所以,当安全保障机制还处于探索过程中时,过分苛求所谓的隐私保护,难免有些矫情。事实上,滴滴已承诺对录音进行技术处理,实时加密上传至服务器,保存7天后自动删除,车主或乘客均无法自行下载、调取或播放。
当然,全程录音是为发生安全事件后提供证据,并不能保证侵害不会发生,而且,谁也不能保证司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无声作案。但应看到,全程录音虽不算将制止犯罪的关口前移,但录音本身具有一定示警作用,让个别心存歹念的司机有所忌惮,减少作恶的侥幸心理。
全程录音只是网约车安全行动的第一步,从技术角度来看,网约车运营车辆安装监控,其作用要好于单一的全程录音;从根本上来说,从技术方面作为切入口的安全整改,终究不能代替全面的安全管理工作,既包括从严审查司机从业资格,全面清理人车不符的现象,同时也包括彻底摒弃客服外包,消除因此导致的种种弊端。
互联网商业模式下,很多企业都将工作重心放在追求融资、追求市场占有率和盈利上,忽视了客户的切身利益,导致安全欠账太多。滴滴顺风车的两起命案,虽然有偶然的成分,但也是一种长期安全欠账下的必然。要弥补这种安全欠账,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好在“全程录音”算是一个起步,期待未来能上线更多功能,守护乘客最基本的安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