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大城市布局面临优化,这几类投资将成热点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3-06 07:10:11
浏览

  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未来我国城市的空间布局将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郊区组团、卫星城的发展将会加快。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也催生了人们对于选择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的讨论。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疫情之后,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态势不会改变,甚至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因此,如何提升大城市的韧性、优化城市布局显得更为重要。

  专家预计,郊区组团、卫星城将因此迎来快速发展,而连结这些组团、生活圈的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就会成为投资热点。  

  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态势不会改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疫情属于短期冲击,不会改变中国城市空间演变的基本方向。未来,中国的中心城市仍然会得到较大发展。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不会改变。

  “由于疫情帮助我们找到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短板,随着未来短板的修复,他们会在高质量发展上获得更多的动能。”冯奎说,就城市品质而言,未来既要有正面清单,也要有负面清单,正面清单是比长板,负面清单是要查短板、补漏洞、找弱项。

  疫情同时表明,遇到重大灾变,自给自足的功能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人口向大城市、优势区域集聚的态势不会发生改变,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大城市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和就业发展机会都是中小城市难以比肩的。

  其中,在疫情之后,综合医疗资源无疑是人们更为关注的重点。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8年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百强医院榜单,北京共有21家医院上榜,位居第一;上海18家,位居第二;广州以9家位居第三。北上广之后,武汉、西安、重庆、杭州4个城市以5家医院位列第二梯队;南京和成都均为4家;济南、天津、长沙、沈阳各有3家。

  从顶级医院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大区中心城市和强省会城市。而类似深圳、厦门、苏州、青岛、宁波等沿海非省会强市,也在积极补上医疗卫生方面的短板。

  广州鼎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明说,大城市不仅医疗资源雄厚,而且受关注度高,交通基础设施好,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物资的运输也更为便利。这些都是小城市难以企及的。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从医疗方面来说,很多中小城市的医疗资源较为薄弱,且很多医疗设备很昂贵,如果人口过于分散的话也不经济,另外很多优秀的医疗人才也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因此,未来要通过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实行分级治疗、联动发展。

  彭澎还表示,虽然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态势不会转变,但大城市内部是可以做很多调整的。比如城市的医疗资源尽量不要过度集中在某一个区域,尤其是不要过度集中在老城区,在空间布局上要更加合理。

  随着人口的聚集,未来大城市的基建投资也会更多。胡刚说,受疫情影响,未来大城市的韧性——城市受冲击之下的快速应对和恢复能力广受关注。仓储、交通道路、公共场馆、医疗救助、电力及供水设施等都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大城市未来一定要有在常规和非常规时期的两套不同的运营系统。

  大城市布局优化:郊区、卫星城崛起

  大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无法阻挡,优化城市布局就显得更为关键。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分析认为,大都市圈内的核心城市普遍受到交通、住房、环境、物价等问题的困扰,因此需要建立多中心、网络化的大都市结构,形成若干中心来分散单中心。

  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未来我国城市的空间布局将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郊区组团、卫星城的发展将会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