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限塑令:塑料越限越多 成一个难解的“死结”(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13 20:07:58
浏览

  “2016年,我们调查发现很少有集贸市场使用达标塑料袋,当时还提出哪个环保组织能把一个集贸市场从不达标转成达标,将给予1万元奖励。”限塑联合调查组发起人姚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没有人敢接下这个任务,都认为不可能完成。

  经过四年努力,姚佳和志愿者们调查了全国700多个集贸市场,推动100多个市场使用达标塑料袋,同时塑料袋减量相当可观,估算能节省6000万个塑料袋。不过,姚佳团队调查覆盖的范围,相比整个中国的集贸市场数量而言,只是沧海一粟。以上海市为例,全市就有菜市场989家,微型菜场上千家。

  “中国有这么多的商店、农贸市场、餐饮店、流动摊贩等,环境监管部门要想对塑料袋使用实施有效监管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更何况,一些经营者为了招揽顾客,屡屡玩猫捉老鼠的把戏,明着使用收费塑料袋应付检查,暗地里却免费提供不合格塑料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讲师杨立民撰文称,集贸市场等场所存在执法监管不能的问题。

  “政府部门的责任规定不清,例如环保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住建部门等在塑料垃圾管理的职责没有清楚的划分,导致监管责任难以落实。”邓义祥认为,过去相关规定过于抽象,多为原则性的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惩罚措施较少,不易在实际中执行。

  禁止超薄塑料购物袋的政策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有偿使用塑料袋也出现了走样。在不少媒体的报道中,在初期,超市商场等塑料袋使用量确实出现锐减,但过了一段时间,当消费者对两三毛钱的“收费杠杆”渐渐麻木之后,塑料袋的使用量又开始大量反弹。“限塑令”成为现实的“卖塑令”,商场通过销售获得了可观收益,成为最大获益方。治理成本转嫁给环境,却没有促进塑料袋绿色生产、销售和回收体系的建立。

  政策失效早就引起了决策者的关注。2018年初,限塑令推行十周年之际,国家发改委在其门户网站上开展了“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的活动,征集关于禁限管控的意见和建议。

  从意见征求到新限塑令的出台,经历了两年时间。“政策制定者起码学了两年塑料知识”,一位不愿具名的塑料行业协会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政在2018年和2019年本来有望出台,但又多次推迟,“很多人都在催政策出台,但为谨慎起见,难以像旧版限塑令一样,迅速推出。”

  新政基本涵盖了过去几年广受关注的品类:不可降解塑料袋、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具体应用场景上,商超、集贸市场、快递、外卖等领域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蒋建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与以往不同,新政明确设置了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针对不同产品和区域,政府分别制定了2020年、2022年和2025年三个时间节点。

  这次新政规格也明显提升。去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等十项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也曾表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将制定‘白色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列为重点改革任务。”

  新场景成新战场

  限塑新政,对于快递和外卖行业给予了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