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一季度数据:尽早出台力度更大经济复苏政策(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19 10:07:29
浏览

  虽然全球产业链重组或是搬离中国短期内不会发生,但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高(出口里面国外成分加上中间品占总出口62%)、上游程度低(即,依赖国外中间品进口),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下游位置。如果全球经济陷入大衰退(IMF4月14日报告估测全球经济全年增长为-3%),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疫后复苏的节奏和效果;此外,我们目前对新冠疫情何时结束尚无法做出评估,今年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将不得不面临防范疫情和复苏经济的艰难平衡。基于第一季度特别是3月份的数据分析可以初步判定,如果没有更大力度,施力精准的宏观政策组合的迅速出台,二季度经济反弹大概率不会发生。

  需要明确宏观政策出发点是复苏与重建,而非刺激

  如第一季度数据所示,新冠病毒疫情本质是自然灾害,我们不能用传统思维低估疫情在被彻底控制之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消费和就业)的冲击。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尽早出台力度更大的经济复苏政策组合。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宏观政策出发点应该是减轻伤害,为疫后经济复苏保留基础。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无法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我们此时需要的是经济复苏政策,而非刺激政策。不应该再去纠结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而是把政策的施力点放到受疫情直接冲击的领域。短期,以恢复和重建为政策目标;从中、长期考虑,毫不犹豫推出滞延已久的结构性改革举措——中国经济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只有靠更彻底的改革开放才能解决。

  需要力度更大的经济复苏与重建方案

  疫情暴发后,我们已经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疫情在更大范围扩散,稳住经济和社会在非正常时期的正常运转。但这些政策相较于疫后经济复苏和重建这个目标,规模偏小、力度偏弱、不太聚焦,而且显得碎片化。这一方面与我们对疫情冲击的判断有个逐渐认知过程有关,另一方面,在严控疫情和恢复经济之间构建平衡确实是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宏观政策的拿捏有度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疫情在欧美迅速扩散之后,世界几个主要经济体如美、德、日等已经出台了规模相当于GDP10%~25%的经济复苏和重建方案。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冲击的程度不亚于对美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冲击,虽然中国经济有很强的韧性,反映在迅速控制疫情、拥有较高的居民储蓄率(比如,美国居民储蓄率为7%,而我们接近30%)、宏观政策空间充足、率先重启经济等方面,但是正如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所显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百年一遇,我们确实到了一个出台力度更大的经济复苏和重建方案的时候;而且这一次宏观政策组合应该直接针对实体经济受冲击最大的领域——中小微企业、消费以及就业。

  宏观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

  我们的宏观政策应该以财政政策为主导,而货币政策的出发点在于保证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灵活实施,配合财政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就业和消费。

  在财政政策方面,虽然我们强调出台力度更大的经济复苏与重建方案,但是没有必要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去比较方案的规模大小——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不一样,经济结构不同,应对疫情及重启经济的思路和执行力也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