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没嚼劲”现场翻车 打健康牌效果未达预期
以往被认为“不健康”的快餐打起健康牌,从“降低动物疫病传播风险”的角度打造概念,加紧 “人造肉”“植物肉”等概念食品在国内市场布局。4月23日午后,人造肉板块集体走强,双塔食品、京粮控股相继涨停,丰乐种业、大康农业涨逾9%,来伊份、北大荒、维维股份等多股走强。
记者调查却发现,人造肉口感未达预期、价格却是肉价的2倍,初战消费市场并未大火,近日人造肉供应商发布了一条公告又引发投资人士一轮关注。行业人士称,目前人造肉行业标准仍空白,未来前景看好但须跨过价格、口感、行业规范等几道坎。
消费翻车
没嚼劲,不太火
近日,肯德基、星巴克相继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植物肉产品。记者按照官方推广渠道指引,试了一下:
星巴克销售页面显示有3款相关餐品,分别是:青酱牛肉意面、经典千层面和美式酸辣酱大卷。这三款餐品的价格区间在59元~69元,比市面上其它同规格餐品贵20元左右。销售页面还预告,将推出使用燕麦奶的不含乳拿铁。这些产品,据称全由美国“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生产,造足了声势。
肯德基卖的是1.99元/5块的植物鸡块,品类相对较少,价格相对亲民。记者实测的23日上午,400张预售券已被“秒光”。
记者随后在广州的进口商品超市找到了在卖的植物肉单品。商品标签显示,一种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植物肉,售价为28元/230克,是猪肉价格的近两倍。
走访当日,该商品显示状态为“热销”,而其货架不远处的其它几款植物蛋白商品,没有植物肉、人造肉等概念加持,显示的却是“促销”。
人造肉这么贵,难道是吃真肉不香吗?在商家推动和网红打卡等活动推波助澜下,近日,微博、朋友圈、直播等社交平台上兴起了植物肉、人造肉评测,但画风并不统一,网友发布了不少“大型翻车现场”:“吃起来口味有点重,好像要用尽力气告诉我它是肉”“肉卷里的‘牛肉’都是‘肉末’,没有真牛肉的嚼劲”“这么多配菜放在一起,是为了掩盖‘人造肉’的真实身份吗……”
还有部分网友发布“并没有好吃到犯规,和真肉没什么太大差别”“感觉就是普通的肉啊,难道我平时吃的都是假肉……”
在近几天的造势销售、在线评测以及消费反馈中,记者梳理发现,不少消费者对其抱有尝鲜、猎奇的态度,评价相对客观宽容,但一位参与品牌营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没有收到想象中消费狂潮的预期,可能与疫情期间大家消费还没有完全释放有关。”
资本发力
国内市场“疫外”暴发,体量仍小
为什么人造肉突然火了?记者从引进人造肉概念的一家洋快餐品牌市场部了解到,人造肉此前在美国已经火了一年多了,如今又在国内市场扎堆布局,或与近期疫情以及食品巨头在中国新开展的动作有关。
人造肉企业加紧布局国内市场
人造肉加紧布局国内市场的动作有点明显。去年11月,天猫货架上出现了加拿大人造肉品牌Omni Pork销售的人造猪肉、人造鸡肉,其中人造猪肉售价为每斤60元。
几乎同时,国内一些本土公司也瞄准了这个巨大市场:去年11月,国内植物基人造肉公司星期零(STARFIELD)与奶茶品牌奈雪联合推出一系列人造肉汉堡,与连锁西餐“棒!约翰”联名推出“未来肉披萨”;上个月,星期零宣布完成数千万元融资。
“疫情引发人们对动物作为病毒寄生宿主进而传染人类的担忧,人造肉作为肉类替代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人造肉的火爆与近期全球变暖、疫情暴发等问题有关,多种因素叠加之下,加上星巴克、肯德基、Beyond Meat这些巨头的有力推动,国内人造肉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