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傍”上疫情 小心假客服假App盯上钱包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29 09:11:19
浏览

  小心假客服假App盯上你的钱包

  电信诈骗“傍”上疫情 欲贷款反遭钱财损失

  □ 本报记者 张维

  “您好,我是××官方客服,看到您近期有贷款需求,我们可以帮您申请3万元至10万元的贷款额度,下款快、手续简单而且利息很低。”

 

  这种“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让不少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的企业和个人有如“久旱逢甘霖”,何况打来电话的都是“中安信业”“京东金融”“捷信金融”等这类靠谱、正规的大企业“客服”,想来是疫情之下这些大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给老百姓的福利吧。

  于是,按照“客服”指导,添加微信以方便办理贷款业务。“客服”发来链接,用户下载一个App,随后按要求填写相关贷款资料,就等审核通过放款了。

  过一会儿,“热心”的“客服”又来消息了:“您的收款银行卡账号填写错误,贷款资金被冻结,需要缴纳保证金6000元才能解冻,您抓紧办一下,不然不但要还款还会上报征信。”

  保证金缴纳了,承诺的当天放款却始终没有等来,更奇怪的是再发微信给“客服”,居然被拉黑,打电话也打不通了。

  显然,电信诈骗的手法又紧跟热点升级换代了:假冒企业客服和利用假冒App,在线“客服”与用户沟通,套取用户钱财,迷惑性极强。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网络犯罪侦查教研室主任孙晓冬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广大消费者要从正规软件商店下载App,选择正规平台的网络服务,不要被利益诱惑而冒险或违规交易。“如遭遇诈骗应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不要羞于启齿,也不要纠缠于网络平台,以免贻误破案时机。”

  涉疫犯罪中诈骗类占近六成

  疫情期间,实施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也没闲着。

  这从4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一组数据中即可了解:借助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隐蔽性,本次疫情期间诈骗犯罪发案量大幅增长,截至4月7日,全国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诈骗罪1588件、1675人,起诉881件、926人,批捕的案件数和起诉的案件数分别占所有涉疫刑事犯罪案件的58.4%和47.3%。

  为何诈骗能“傍”上疫情?最高检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分析,案件高发多发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电信网络诈骗属于不需要接触就能实施的犯罪,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诈骗不见面的特点,更容易博取被害人信任。同时,这种非接触的形式使犯罪分子的道德感、约束感下降,侥幸心理增强。此外,疫情使人民群众宅在家中,对网络的依赖加大,网络购物、网络求职、网络贷款和居家上课成为一部分群众新的生活方式。不法分子利用人们疫情期间出行不便,购物、求职心切或信任老师等心理,诈骗成功率大大提高。

  孙晓冬观察发现,随着疫情暴发,一些实体商店停业,人们更多选择网上服务,犯罪分子趁机作案。

  家住厦门的小徐就不幸中招。他花了86元在网上购买了一块手机屏幕,左等右等,快递没等来,等来了快递“客服”的电话。他被告知包裹因工作人员失误丢失了,快递公司愿意双倍赔偿172元。

  既然快递公司态度这么好,小徐也没犹豫,按照对方要求加了微信。加微信后,快递“客服”给小徐发来了一个验证码,小徐扫描后按照要求相继填写了银行卡号、支付密码。但一到提交的阶段,他的信息就显示系统超时,连续几次都无法提交。“客服”仔细帮他分析了原因,按照“客服”给出的解决办法,小徐莫名其妙地连续下载了两个网贷App并注册成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