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傍”上疫情 小心假客服假App盯上钱包(2)
但就在此时,“客服”消失了,小徐一查才发现,“客服”已通过小徐的银行卡信息,在上述两个网贷App上分别网贷借款85500元和33500元。所幸,小徐报警后,案件告破。
诈骗手法花样翻新防不胜防
小徐的遭遇不是个例,疫情期间,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法制日报》记者梳理近期相关案件发现,电信诈骗的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假冒某公司官方App。不法分子以某公司名义,声称提供高返利理财活动、贷款额度等,引导用户下载虚假App,“客服”在假App中进行资金交易或在交易中提示“银行卡有误”等信息,要求用户支付额外款项。
二是注销校园贷。不法分子以注销学生贷、校园贷等理由,要求协助用户注销额度、账户,并引导客户操作借款,以转账等方式骗取资金。
4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反诈中心公布的一起冒充某大型网络平台客服行骗案件中,骗子给出的理由是“国家整治校园贷,用户必须注销在大学期间注册的信用支付账户,不然会影响个人征信”,信以为真的事主小李被骗走了88500元。
小李大学毕业不久,前一阵他接到一个自称是“官方客服”的电话。骗子的说法让小李感到很突然,犹豫之间,对方精准地报出了小李的学校、专业和开户时间。小李信了,他担心以后买房买车受影响,连忙询问对方注销方式。
对方称,要想注销账号,首先得保证银行账户内有足够的存款,存款金额要与账户申请额度一致。如果钱不够,可向其他贷款平台借款再转至银行卡。
随后,小李按照对方要求从支付宝、滴滴出行和京东金条分别贷款共计88500元并转到指定的账户中。但之后账户注销的消息没来,对方也失联了。
大兴分局反诈中心提醒,像这样的骗局今年已发生多起。许多大学生涉世未深,容易轻信他人,陷入“套路贷”骗局。许多上班不久的职员,也会因注册账户不谨慎,而被“客服”以身份信息引诱陷入圈套。
三是以账户安全为名诈骗。不法分子以某平台“官方客服”名义,引导客户添加聊天软件,取得客户信任后以“账户安全”等名义诱导客户提供身份证号、验证码、银行卡号和密码等个人敏感信息,或将资金通过微信转到指定账户。
四是售后诈骗。不法分子以历史订单存在质量问题要求给客户退款、换货或表示要送赠品、存在快递异常等理由,诱导用户提供个人信息,登录虚假网站或扫描未知二维码进行风险操作。
五是诈骗短信。不法分子发送短信给客户,内容涉及提额、贷款等字眼,并含有链接,点击后要求用户填写个人信息或银行卡信息等产生资金损失;所发短信内容不包含某公司相关字眼,但是用户的银行卡信息被骗取后,骗子使用客户的银行卡信息在某公司App内发生交易。
六是刷单。客户主动参与,或被不法分子诱引客户参与刷单、刷信誉,承诺返还全款,并给予客户一定比例的佣金,客户配合操作后,商户未履约。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小众”的诈骗手段。
警企合作治理诈骗成效明显
如何治理电信诈骗这一顽疾?
在孙晓冬看来,疫情期间公安机关始终全力打击网络诈骗犯罪,各大网络平台也在全力配合公安机关提供案件线索,已被证明积极有效。
在厦门小徐的案例中,警企合作就取得了积极效果。据了解,京东金融凭借先进的金融科技实力和丰富的黑产攻防经验,及业界领先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利用AI黑科技“风控超脑”关系网络、知识图谱、神经网络等反欺诈算法,实时监测异常行为、评估信用风险,成功帮助警方锁定并抓获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