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结核病人“至暗时刻”:确诊治疗难 自付费用高

光山新闻网 山阴新闻网 2019-03-25 10:01:15
浏览

  耐药结核病人的“至暗时刻”:确诊难、治疗难,承担费用更难

  澎湃新闻记者 刘楚 实习生 冼芷卉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22岁那年,四川成都的韦超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从咯血、盗汗开始就医,被当成肺炎治了20多天,又跑了三四家医院,吃了3个月结核病药后,症状没有好转,体重跌到80斤,还是没有医生能告诉他,他的疑难杂症叫“耐药结核病”。  

  耐药结核病,是指对至少一种常见结核病药物如利福平、链霉素产生耐药性的难治型结核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每年约有1000万名新感染结核病患者,其中约60万人是耐药结核。耐药结核病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一大难题,总体治愈率仅为55%。

  从出现症状到确诊为耐药结核病,韦超走了近1年的弯路,之后又整整治疗了2年,前后花了20多万元,“千疮百孔”之后终于战胜了病魔。

  2014年5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消除结核病(END TB)策略”,除了要求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下降外,还第一次提出了一项新的目标:到2020年因结核病而导致家庭灾难性支出的患者为“零”。

  2012年的一项国内调查显示,普通肺结核家庭灾难性支出患者的比例达51%,耐多药肺结核家庭灾难性支出患者的比例高达80%。

  “我们为什么关心费用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很多结核病病人比较贫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结核病是一个传染病。”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呼吁,传染病不仅仅是个人、家庭的问题,而是公共卫生问题,一旦病人因为经济问题不能够完全治疗的话,就会持续将疾病传播给周围人。

  韦超说,治愈后,他曾经在街头“摆摊”向路人发传单宣传结核病知识,却遭到路人呵斥“危言耸听”,让他既寒心又着急。

  在大部分现代人生活中,结核病是书本里陈旧的“白色瘟疫”记忆。殊不知,“聪明”的结核病并没有被人类打败,并且已经击毁了一个个耐药结核病人的家庭。

  确诊仍是难题,患者走了太多弯路

  韦超在就医的第一年,病情不断加重、体重持续下降,但是“查菌”始终查不出来。“之前我做了三四次痰涂片,都没有查出来。”

  这样的经历并不少见。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病分枝杆菌侵入体内引发的疾病,想要确诊,必须在患者体内找到病菌,也就是“查菌”。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目前结核病国内检测的“金标准”仍然是100多年前的技术——痰涂片和痰培养。

  “痰涂片的技术敏感性很低,只有30%,也就是10个病人里只能发现3个病人,痰培养(敏感性)稍微高一点,但也就在30%-40%。” 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告诉澎湃新闻。

  韦超被怀疑是结核病并非是因为查到了菌,而是胸片和CT中发现了空洞,医生凭借经验认为造成空洞的原因是结核。

  李亮说,看胸片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因为即便是发现了空洞,也不一定是结核病,还存在肿瘤等其他的可能性,漏诊率也很高。

  李亮介绍,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新的分子诊断仪器Xpert MTB/RIF,可以2小时出结果,不仅可以查菌,还能查出是否有利福平(最常见的一种结核病药物)耐药菌。

  但新技术的局限性也很明显——进口设备价格昂贵,目前仅有少数医院配备。对一些贫困患者而言,400-600元一次的耗材费用也是一笔额外负担。

  韦超也不了解这种先进设备。他记得,胸片显示有阴影后,他便被当成是普通结核病在治疗。“当时已经自费花了很多钱,都不能报销,听人说,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定点医院可以免费吃药,所以又转回老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