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基层 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本报记者 晓霞
从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三方面着手,强化对“三农”、小微民营企业、贫困人口等重点领域重点群体的金融支持。近5年,陕西银保监局引导陕西银行保险机构加强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增加金融有效供给,让金融服务下沉,有效提升普惠金融质效。
网点下沉
金融服务持续扩面
全省银行业机构积极向农村、社区延伸服务触角,通过网点、电子机具等方式不断覆盖服务空白。银行卡、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进一步提高了金融交易的便利度。
11月4日,记者从陕西银保监局获悉:截至今年9月末,陕西省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98.8%,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100%。全省银行机构在农村地区拥有ATM自助设备数量5968台,较2016年增加223台,平均每个乡镇拥有4.8台ATM机,较2016年增加0.2台。三季度末,全省银行机构共有5602万个网上银行账户,较2016年末增加2868万个;手机银行账户数7341万个,较2016年末增加4550万个。
陕西银行机构网点与服务进一步下沉。近年来,通过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我省推动银行机构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建设,对传统银行机构支行网点进行了有益补充。截至9月末,陕西城商行小微支行和社区支行合计162家,村镇银行培育发展加快,优先向贫困地区布局,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主体更加丰富。截至9月末,全省已开业村镇银行42家,共设分支机构47家,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上升至41.6%。其中,覆盖贫困县16个,占贫困县总数近30%。
在我省,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陕西银保监局制定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分工方案》,建立普惠金融常态化督察机制,我省银行业机构普惠金融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截至9月末,在陕6家大型银行、7家股份制银行一级分行,以及6家城商行、陕西信合、秦农农商行等21家银行机构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农行陕西省分行、陕西信合、秦农农商行设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为陕西“三农”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金融服务。陕西50家农商行设立三农委员会,占比近90%,支农金融队伍专业化不断加强。
积极创新
让金融服务更易得
围绕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口等薄弱领域、薄弱群体,结合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状况,陕西银行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全省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方式的针对性适配性稳步提高。
截至9月末,全省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21.9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34.06万户,较年初增加7.11万户。今年1月至9月,全省银行业机构普惠型小微贷款平均利率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0.7个百分点,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8个百分点,整体达到“两增两控”要求。截至9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7855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33.7%,涉农贷款余额连续5年持续增长。
让“背包银行”重回田间地头。陕西银保监局在全省范围内探索推行“双基联动”,通过基层金融网点与村党支部、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深度联动合作,有效开展农户信息档案建立和评级授信工作。近年来,全省共建立了1.75万个“双基联动”工作站,为农户贷款精准投放打下坚实基础。全省农合机构以信贷需求为导向,相继开发“秦税贷”“秦商贷”“猕猴桃冷库贷”等产品,丰富信贷产品体系,金融扶贫专属产品覆盖面进一步提升。截至9月末,全省当年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56634户20.9亿元,历年累计投放57.3万户228.3亿元,基本做到贫困户有效信贷需求能贷尽贷。
2016年起,陕西银保监局连续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精细化建设年”“质效提升年”“创新推动年”等专项活动,持续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银税互动”取得不俗成效,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稳步发展。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持续增长,居全国前列。截至9月末,陕西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19.61亿元,较2016年末增加7.12亿元。“投贷联动”持续推进。截至9月末,全省投贷联动贷款余额18.64亿元,较2016年末增加9.33亿元。
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目前,我省农险中央补贴品种13个,省级补贴品种8个。补贴资金进一步扩大,省级财政2020年度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增加至5.43亿元。我省财险机构开发了红枣、葡萄、猕猴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基本涵盖了省内主要特色农产品,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价格、从保自然风险向保市场风险全面扩展。
一站式服务
惠及更多群众
线上金融业务取得长足发展。中行陕西省分行、邮储银行陕西省分行分别依托“中银小微贷”平台和“线上信贷工厂”平台,打造“线上化+多渠道”营销获客模式,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场景服务,实现多渠道、线上化获客。陕西信合强化线上技术运用,创新建立“秦e贷”产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无人操作、秒批秒贷、随借随还,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质效。
融资模式和抵质押方式更加丰富。陕西省各级监管部门引导辖内银行业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提升信用、保证贷款比例,创新联保、互保等多种组合担保贷款模式,发展订单、仓单质押等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金融支农业务模式发展到“政府+银行+合作社”“供销集团+金融+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服务方式,提高了农业金融服务集约化水平。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我省银行保险业机构积极探索新型抵质押方式,鼓励采取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知识产权、商铺经营权、股权、收费权等抵质押方式,盘活企业资产,提高企业获贷能力。
陕西银保监局持续督促指导辖内银行机构进一步加强与外部单位和机构在普惠金融服务领域的合作,推动构建银、政、保、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银政”合作方面,扶贫小额信贷由县级政府统筹设立风险补偿金,风险损失由政府与承贷银行机构按7∶3分担,增加银行放贷积极性。“银担”“政银担”合作方面,推动地方政府、辖内银行机构以及担保、再担保公司合作。“政银保”模式,通过财政、信贷、保险三轮驱动,共同扶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双创”以及“三农”发展。
我省普惠金融领域财政补贴力度加大。2016年以来,我省建立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建立面向低保户、高龄老人、残疾人的补贴制度,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水平;建立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县域银行机构涉农增量补贴、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陕西银保监局积极引导我省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要求,我省银行保险机构将资源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扶贫等普惠金融薄弱群体和领域,让发展红利惠及城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