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对于新基建来说 一定要调动两个市场使用两种资源
11月11日至15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将在深圳举行。本届高交会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总展览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有3000多家海内外展商、近万个项目参展,各项活动将超过140场。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出席并演讲。
曹远征表示,对于科技企业来说,对于新基建来说,一定要调动两个市场、使用两种资源。这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除了你们看到的物理的物质产品市场,其中还有金融市场。
以下为演讲实录:
曹远征:跟前几位发言者相比,我是来自于传统金融的,我是来自于中国银行,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我是全球中资背景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
刚刚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这是面向现代化的规划,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而且会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双循环”。对于科技企业来说,对于新基建来说,一定是要调动两个市场、使用两种资源。这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除了你们看到的物理的物质产品市场,其中还有金融市场。
金融开放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是两件事,一个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第二个是国际收支资本项的开发,通常来说就是资本的自由流动,目标是可兑换性。这种开放在大的经济体和小经济体是不一样的,对小经济体来说可以一开了之,换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的货币政策挂在全球的货币政策上,或者挂在全球的主要货币国家的政策上,比如香港就是这样的,香港是没有货币政策的,所以香港的货币政策就是美国的货币政策,香港的利率就是美元的利率。但是对大国来说不能这样做,大国由于本身的经济体量非常大,国内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必须要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同时大国的体量非常大,意味着本币有极大的市场。对大国来说,就是本币资源的动用和使用,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币的国际化。你会看到各个大体量国家,又是贸易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它的本币资源使用往往是国际使用的。无论美元、英镑还是日元以及马克、欧元都是如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开放在大国条件下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果讲服务业开放会看到各国的金融服务机构对本币资源的争夺。我们在本世纪初加入WTO的时候,大家非常担心中国金融机构非常脆弱,可能接受不了这种开放。但是20年来,外资金融机构是从中国金融市场撤退,不仅仅是表现在银行,也表现在保险公司,不仅仅表现在机构,还表现在上市公司的股本,为什么?很简单,对于任何一个以本币资源为主的市场,零售业务是最重要的业务,零售业务是粘住客户的用户,因为也客户所以有存款,因为有存款所以有贷款,构成了本土银行的竞争力。全球无一例外,零售业务永远是本土银行比外资银行强。我们也有体会,中国银行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我们伦敦行已经快100年了,但伦敦行依然是小行。很多外国银行在中国开了分支,但是业务很难做大,因为他没有本币资源,本币资源最大的获取就是来自本土的零售带来的存款。很多科技金融都是在零售端做得好,在零售端获取资源。
金融方面的开放不是令人担心的,这也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取消了,扩大了金融开放,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开始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是在同台竞技,为各位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金融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基本做到了金融服务业开放。
第二个是资本项目的开放,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复杂。过去传统理解资本项目开放一定是本币和外币可兑换。但是本币和外币可兑换以后,资本可以自由来往,一旦短期资本一会儿冲进来,一会儿冲出去,那么就会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2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这么发生的。所以从那以后资本管制就变成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办法的一个办法。我20多年前下岗分流进入中国银行,我见过亚洲金融危机的惨烈,我们也能理解资本管制的意义。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资本一定要开放,开放的流动性加大以后又不敢开放,我们就处在这个矛盾中间。1996年中国宣布2000年中国实现全面可兑换,但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全面可兑换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没有时间表,包括十年前这个时间表开始逐渐奠定。我们现在做的是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是资本项下的本币开放,第二步是资本项下的本外币可兑换,这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
如果从资本项下来看,IMF的标准有41个科目,中国大多数科目都实现了可兑换或基本可兑换,唯有三个科目依然保持管制,一个是外商对华投资需要审批,第二个是外汇进来需要逐笔审批逐笔核销,就形成你们在合资当中遇到的投注差的问题,协议投资和实际投资有差别,这是外币管制带来的结果,中国居民不可对外付账,第三个是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二级市场不得对外资开放,这就形成了A股、H股,外部资金不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如果外资要进入中国市场需要特别的管道,就是QFII的安排,十年前是这样的。
但经过十年的努力以后,我们发现这项可以用人民币来做到。比如现在外商对华投资,如果用人民币做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投注差,而且可以一笔到账。这也促使了海外的对华投资用人民币的热潮,我曾经帮助很多企业在香港市场筹集人民币债,然后投资到大陆来,比如麦当劳就是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然后用人民币投资国内市场。第二个现在中国居民依然不可以对外以外币负债,但是对外可以用本币负债,比如跨境人民币贷款,现在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人民币发债、跨境债券安排日益成气候。第三个中国资本市场现在还不对外币开放,但是对本币是开放的。比如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如果没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就有沪伦通了,上海市场跟伦敦市场互通,这是全新的经验,我们叫先流动后兑换,而先流动后兑换只有大国能做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由人民币的国际化导致两个市场在开始,这个割裂在打通,然后逐渐形成了双循环打通。
展望未来,这个形势还在发展之中。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这个趋势更加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固然对经济有很多的影响,但是新冠肺炎疫情这件事本身带来新的思考,它可能是全球范式的改变。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这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它既不是外生的,也不是内生的,它是一种新型危机,它所带来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我们知道在经济活动中人是最活跃、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是基本的条件。但是在传统中我们认为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是资源进行的,是自我维持的,对经济活动来说仅仅是付给你足够的薪酬,生而淤泥、家庭幸福,第二天高高兴兴来上班。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挑战是这个过程不能自动生成,必须人为干预,劳动力的生产、再生产条件不能自动产生,不是很顺的过程。由此疫情内生于经济,疫情由此就变成生产要素,只不过这个要素的贡献是负的,这就叫抗疫常态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会看到佩戴口罩,减少社交聚集,1米的间隔,到哪去得扫码,今后的工厂设备通风要进行考虑,这就叫生成过程。当疫情内生于经济,稳定劳动力生产、再生产条件是第一要务,抗疫就是最好的经济政策。但是抗疫,在疫苗和特效药尚未出现以前,最好的办法也是最传统的办法就是隔离,但隔离跟现代经济是有很大冲突的。现在的经济是全球化的,要求互联互通的,一隔离不就通不了了嘛,经济必然衰退。所以衰退是抗疫的代价,抗疫越坚决衰退的程度就越大,那么就变成你在衰退和抗疫之间做一个权衡。美国的政策为什么变得这么混乱?就是这个权衡的混乱,封还是不封,就变成一个问题,甚至戴口罩就变成政治问题了。
疫情的严重化,衰退也会出现,为了避免衰退就需要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为代表。但这个政策上会看到,一个新的悖论出现,什么悖论呢?我们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刺激总需求的,但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衰退还不是需求下降带来的衰退,最重要的是供给下降带来的衰退,而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没法应对这种衰退。那么就出现一个情况,经济越下行越要刺激,越刺激越起不来,还要刺激,这是今年10个月以来看到的全球状况。这时候宏观政策就发生深刻的变形,它不是针对提升经济增长的,它是针对保住未来增长基础的,就变成纾困,纾困是构成现在宏观经济政策的要义。为什么中国好呢?中国经济开始走出困境了,所以我们才在这里讨论伟大的设想,但是海外现在能不能过今天都还不知道。美国疫情现在已经到了高峰,每天感染13万人,总感染数超过1000万人,美国人口只占全球人口1/4,但是美国的感染人数占了全球的1/5。未来是什么前景呢?如果疫情按照正态分布,政策能覆盖的时候才属于正常状态,但现在全球的态势,现有的政策不足以覆盖,就会先系统性紊乱。我们看美国的政策体系就是系统性紊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脚痛医头,搞不定了。
有一件事提醒我们,今年肯定是在疫情中度过了,甚至明年都会在疫情中度过,如果病毒是生产要素,这意味着人类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跟病毒共生共存共同博弈,抗疫由此常态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金融风险在加大,如果疫情继续严重,还要继续纾困,还要继续放水,是通过印钞票的办法来支持国债,然后形成赤字,来对冲疫情带来的衰退,这一定会带来国际货币的混乱。今年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元的变动,形成人民币的大幅波动,并不是人民币在贬值,而是美元指数在变动。过去10个月的时间,人民币从高点的7.2元现在变到了6.5毛钱,短短三个季度六七毛钱就不见了。未来如果疫情继续严重,美国继续放水,市场预测可能会达到6.2毛钱。这给在座的高科技企业一个提醒,汇率风险可能是在疫情共处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个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能做的话最好用本币,最好用人民币,它可以回避汇率风险,因为你的资产负债表都是人民币的资产负债表。与此同时,你要特别考虑在这个市场融资中的币种错配问题,考虑资金来源中的币种错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想要技术进步、想要创新,除了你们要有本身的科研研发能力以外,恐怕还要有控制风险的能力,而现在的金融风险是在加大之中的,控制风险是第一要务,这对很多企业来说,明年是建立一个巩固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为王的时代。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