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赤军为什么能冲出绝境?
原标题: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赤军为什么能冲出绝境?
新华社南宁7月7日电 题: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赤军为什么能冲出绝境?
新华社记者黄浩铭、朱超、张瑞杰
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米花山赤军义士墓,蒋石林老人在擦拭义士墓碑(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1934年底,中央赤军进入广西,打响著名的湘江战役,这成为赤军长征开始以来最壮烈一仗。
战役竣事后,中央赤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减至3万余人。
赤军遭遇空前的艰巨危险:地理上的天然屏障,百姓党数十万雄师的围追堵截,内部“左”倾错误蹊径的危害。
这使气力已经较量弱小的赤军濒于绝境。然而,在困苦患难中,赤军却变得越发强大,最终取告捷利,并为后裔留下名贵精力财产。
这是位于广西兴安县界首渡口四周的“三官堂”和湘江河段(6月2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为了大局而置存亡于度外
兴安县界首至全州县屏山渡口的几十里湘江江面,宽处不外一两百米,窄的只有几十米。80多年前,中央赤军支付庞大价钱,从这里度过湘江,打破百姓党军的第四道封闭线。
距界首渡口仅几百米的一座叫“三官堂”的祠堂见证了汗青。彭德怀曾把批示部设于此,批示红三军团队伍呵护中央纵队过江。
“看,那片树林后头,就是湘江。敌军见正面进攻不可,就改从两侧上来。”兴安县长征史研究专家、县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兴华站在旧日阵地上对记者说。
这是界首渡口四周的光彩铺,小山包上耸立着一座赤军墓,中间大碑旁侧有两座小些的碑,刻着两个名字:沈述清和杜中美。沈述清是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团长,他在11月29日的战斗中牺牲,杜中美当即受命接任,又在当天断送。
在灌阳县一连三昼夜的新圩阻击战中,红三军团第五师照料长、红十四团团长以及副团长、照料长、政治处主任都英勇牺牲,阻击队伍伤亡2000多人,僵持到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全部过江。
在全州县脚山铺阻击战阵地上,26岁的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为不妥俘虏,开枪自杀。
灌阳县史志办主任史秋莹说,接受阻击任务的赤军指战员心里很清楚,他们背后就是中央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哪怕牺牲再大也决不退却一步。
“赤军将士顾全大局、听从呼吁、严守规律,他们用抱负信念和英雄气概毁坏了坚苦。”她说。
湘江之战中,内地黎民辅佐赤军架浮桥、送粮草,救济赤军伤员,为赤军冲出绝境提供了大力大举支持。
这是位于广西兴安县界首渡口四周的“三官堂”(6月29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人人心中都有坚定意志
主峰海拔2100多米的老山界,是赤军长征越过的第一座高山。这里的悬崖上瀑布飞溅,丛林茂密,雾气缭绕。即即是搭车上山,也能体会到山势的危险。
很难想象,当年度过湘江的赤军,在敌军追击、人员疲劳、粮食匮乏的环境下,是如何翻越这座大山的。陆定一在《老山界》中写道:“肚子很饿,力量不足,可是必需鼓着勇气前进。”
他记叙,翻越老山界中,他和各人“一路上都在写着口号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定的意志贯注到整个纵队每小我私家心中,饥饿,疲惫甚至受伤的疾苦都被这个意志降服了”。
就在老山界主峰下面的千家寺村,留下一座赤军“口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