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赤军为什么能冲出绝境?(2)
“当赤军有田分”“赤军是工农本身的部队”……20多条口号刷在赤军宿营的一座寺庙的墙上,字体遒劲昂扬。如今这里耸立着一座全国重点文物掩护单元的石碑。
“赤军在非常坚苦的环境下,还在大力大举宣传革命抱负,这浮现了必胜的信念。”陈兴华说。
动员和依靠群众,是赤军不绝取告捷利的瑰宝之一。在翻越老山界时,瑶族公众为赤军做领导,提供饭食,成为赤军继承长征的有力保障。
这时,宽大指战员也纷纷质疑博古、李德执行的错误蹊径。“从老山界开始的争论,一连到湖南通道境内。”《赤军长征史》写道。陈兴华说,这为赤军脚踏实地拟定正确计谋目的打下了基本,促成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游人在赤军长征越过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旅行(6月30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钢铁战士铸就不朽丰碑
抢渡湘江、翻越老山界后,赤军还经验数百场战斗,度过金沙江、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英国粹者迪克·威尔逊评述:“长征的费力,熬炼了人们的规律性和献身精力。”德国友人王安娜写道,长征的剧烈战火炬队伍“锻炼成钢铁战士”,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赤军是“汗青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定步队”。
这是位于广西灌阳县的新圩阻击战产生地(6月28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
如今,赤军义士倒下的处所,漫衍着宽广平坦的马路和瑰丽整洁的乡村,当年的疆场上耸立起了眷念场馆。
在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赤军眷念园里,3000多名赤军义士的名字被雕刻在墙上。灌阳县党史专家文东柏说,内地群众不但愿英雄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因此多年来各方不绝尽力,尽大概找到所有牺牲在此的赤军英烈名字。
脚山铺阻击战米花山阵地旧址四周,一座赤军义士墓碑上的红星在青山映衬下亮得刺眼。村民蒋石林的爷爷蒋忠太80多年前把湘江战役的7名赤军义士安葬在这里,以后一家五代人每年清明和春节都来祭扫,并向访客报告赤军故事。
在灌阳、兴安、全州等地的湘江战役旧址,天天都有大批各地群众前来瞻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我们担任和弘扬长征中浮现的对党忠诚、信念刚强、顾全大局、继续牺牲精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传授赵晓刚说。
游人在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赤军眷念园内旅行(6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责编:梁秋坪、王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