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承诺——追寻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血脉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8-10 00:48:52
浏览

  新华社西安8月9日电 题:永恒的承诺——追寻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血脉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张斌、陈晨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夏秋之交,圣地延安。枣园张思德纪念广场上,来自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一群年轻党员,集体缅怀这位29岁时牺牲的普通战士,重温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

  1944年9月8日,就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从领导中国革命,到筑梦新时代的征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的鲜红精神底色从不曾改变,指引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利益接续奋斗,永不停歇。

  牺牲和承诺:为人民服务

  出延安城,车行40公里,便至安塞区高桥镇洛平川村。

  山梁环绕,绿树成荫。张思德烈士的雕像,静静矗立,身姿英挺,目光坚毅。

  “张思德叔叔牺牲的时候很年轻,我们现在纪念他、学习他,是因为他为人民服务。”高桥镇文化站干部常慧正在给即将上小学的儿子李天泽讲述曾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他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呀?”

  “因为他是共产党员!也是红军战士,经历过长征,吃过太多的苦,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勤恳工作。”

  不远处,张思德牺牲的炭窑遗址一如昨日,见证世事沧桑。

  这是一个无数共产党员耳熟能详的动人故事。

  时间的指针倒转回1944年9月5日。清晨,安塞下起了雨。张思德拉着8名战士一起进入山林,准备挖几孔新炭窑。快到中午时分,炭窑眼看就要挖成,危险却突然而至。

  “快出去,有危险!”窑洞顶上的碎土“啪啪”往下落,张思德大喊一声,一把将战友推出窑口。刹那间,两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年仅29岁的张思德,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消息传开,山河动容。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毛泽东同志的演讲声言犹在耳,振聋发聩。

  年轻的张思德用生命书写了一个普通党员衷心向党、赤诚为民、热爱本职、甘于奉献的本色,引发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我精神境界的洗礼,也引发了党中央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全面思考与总结。

  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鲜明地概括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写入报告和党章。

  “事实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人民服务就是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东仓说,无论在什么时期,共产党人不变的是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不变的是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张思德同志的身上,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和形象。

  时光荏苒。张思德战斗过的地方,他的精神如星星之火,散落在红色土地党员的心中。

  8月的南泥湾,花海如波、稻香四溢。74岁的老党员侯秀珍总是站在家门前,迎接着慕名而来的游客,一遍遍讲述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故事。

  侯秀珍已故的公公刘宝斋是八路军359旅的一名副连长,1941年跟随大部队进驻南泥湾垦荒。老人为南泥湾奋斗一生并长眠于此,把毕生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

  “父亲他们刚到南泥湾时,这里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吃的是野菜树叶、住的是茅草窝棚。没有碗盆,就用桦树皮做。”侯秀珍说,父亲烂棉袄上的补丁,“多得数不清”。

  深受公公的感染,侯秀珍也一生都在建设和守望南泥湾。世纪之交,为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她接过公公留下的镢头,带领全村妇女上山种树,把粮田变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