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培育发展新动能春风又绿江南岸
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不仅历代都是繁华富庶之地,而且自然风光秀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许多描绘江南美景的诗句传诵至今。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江苏省更是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发展至今,江苏省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等因素,逐渐成为制约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对江苏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为江苏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
江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文明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果断关停整治一批高污染企业、高耗能企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共识。
建设百姓可触可感的美丽风景线
徐州90后女孩王肖没想到,曾是采煤塌陷区的家乡贾汪区变身为高大上的湿地公园,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缩影。5年前,王肖从上海辞职返乡成为一名讲解员,她希望把家乡变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徐州市贾汪区拥有130多年的煤炭开采史,全区采煤塌陷地多达13.2万亩,占全市塌陷地面积的1/3。近年来,当地累计治理塌陷地7.54万亩,尚未治理5.66万亩。“我们将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游则游,统筹谋划实施剩余5.66万亩采煤塌陷地治理,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符合贾汪发展的新路。”贾汪区区委书记张克说。
曾经的潘安湖区域,是贾汪面积最大的采煤沉陷区,总面积3万亩,平均水深4米以上,最深处达20米。当地村民无法耕种居住,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2010年,潘安湖启动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按照“村庄异地搬迁、基本农田整理、采煤沉陷区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的模式进行探索治理。
为加强环境监测,当地建了智慧监测管理系统,随时开展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为保障水源质量,当地疏浚9条河道,拆除、新建走水建筑物28座,总长度21.2公里。随着潘安文化商业街、潘安古镇、酒店等配套产业设施的建立,环境变好了,周边村民纷纷返乡,仅潘安湖景区就吸纳周边区域就业人数1630人左右。
作为江苏最大的淡水湖,太湖治理成为江苏不得不打的持久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太湖治理就被列入重要课题。武进港是太湖上游重要的入湖河流之一,作为典型的江南水网,流域内河网密布,低洼且半封闭的圩区特征明显。
东尖村地处武进区洛阳镇东南部,由于近30年没有清淤,村内河道几近淤塞。东尖村党支部书记沈建忠很痛心:小时候用来淘米的河水,如今为何成了脏河、臭河、黑河?
东尖村下定治理的决心。2014年7月,村委投资200余万元对河道实施整治,清淤6万立方米,建立生态拦截渠和护坡,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建成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3套。2016年,东尖村再次争取到500万元的投资,将水系打通,与东尖河相连。
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武进区坚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优化生态理念,推进整治工程,打造碧水蓝天,建设老百姓可触可感的美丽风景线。
“壮士断腕”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南京是长江江苏段最上游城市,能不能守护好长江,不仅关系到南京自身生态环境,更关系到下游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燕子矶涅槃重生正是南京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曾经,南京一批重工企业撤出市区,在长江边的燕子矶落脚,延续了30多年。鼎盛时,这里有化工生产、砂场码头等各类企业404家,年产值约3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