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拔掉穷根(2)
如今,扎西才仁每个月都会回到唐古拉,他的新身份是生态管护员。每月巡护期间,扎西才仁要对草原设施、环境卫生进行监管,清点核实牛羊数量,对采石挖沙等行为要制止上报。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每年有超过2万元的工资收入。“再加上我们家12万亩草场禁牧,每年还有生态奖补约8万元,全家年收入远远高于放牧时。”扎西才仁告诉记者。
在生态补偿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搬迁下山,如今长江源村的规模已扩大到245户。“草原管护员、湿地管护员基本做到了每户覆盖一人,再加上草原生态奖补资金,2017年长江源村人均纯收入达22828元,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搬迁牧民生活得到了充分保障。”村委会主任扎西达哇告诉记者。
放下牧鞭的长江源村民,正逐步从过去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今天的生态保护者与红利共享者,绿了生态,富了口袋。
甘肃省广河县黑山村
搬出穷窝窝 过上好生活
本报记者 王锦涛
政策点击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村庄故事
楼房窗明几净,小区树绿花艳。马麻乃一个人的时候,看着眼前这一切,偶尔会恍惚:“这不会是在做梦吧?”
黑山村山大沟深,十年九旱,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沿着山路进村,目力所及,多是黄褐色的山、沟、峁,以及残破的塬。村里人家,夯土为墙,和泥做顶,房子窗户小、光线暗。吃水要走几里山路,驴驮人挑。“去镇上看病或赶集,步行得两个多钟头才能到。”马麻乃说。
2018年,得益于整村易地搬迁项目,黑山村315户,从山窝窝里搬到了广通河边的三甲集社区,住上了敞亮的新楼房。“按规定,贫困户家庭,一口人交2500块钱,剩下的全由政府出。”马麻乃说,自来水、天然气等全入户,社区有医院,孩子上学步行不到10分钟。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马学华介绍,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和扶贫车间等,让“安居”与“乐业”同行。
“在山上,全家年收入超不过6000块钱。”马麻乃的妻子马二苏麦,自打嫁到黑山村,她就做好了过苦日子的准备。如今,她在小区里的扶贫车间做帽子,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这可不是做梦,加上我丈夫跑运输,卡上已经有几万块的存款了。”马二苏麦喜悦地说,“今年摘掉穷帽帽,好日子呀,还在后头哩。”
江西省万安县小溪村
扶贫先扶智 山村有希望
本报记者 朱 磊
政策点击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村庄故事
“这个家越来越有希望了。”孩子今年考上了大学,江西省万安县涧田乡小溪村贫困户姚过留,心中高兴之余,难免忐忑。
高兴的是,如今儿子不用走自己小学没毕业就外出打工的老路了!忐忑的是,上学费用不低,自己负不负担得起?“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晚,我一宿没睡。”姚过留坦言。
“你家可以享受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5000元、高校新生入学路费500元、临时救助2000元,在读期间每年还能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8000元,而且没有利息。”帮扶干部邱哲讲解完教育扶贫政策,姚过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教育扶贫政策给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送来了阳光雨露。贫困户姚尹其一只眼睛完全失明,妻子是个盲人。让两个子女接受教育改变命运,是他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