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贫困代际传递,“大山园丁”坚守苗乡55年(2)
慢慢地,学生越来越多,就连临近龙里县的都有。学校也有了5个年级,可仍然只有王大英一名教师、一间教室。为了让学生能正常学习,她让1到3年级的学生早上来上课,4到5年级的学生下午来上课。1969年,嫁到顺岩河的王大英,看着教学设备太差了,忍痛把家中唯一的肥猪卖了80元钱,又以丈夫的名义贷款150元,为学校添置了20套崭新的课桌。
1983年,因为一直坚持在偏远山区教学,王大英获得了“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当时轰动了开阳县。”王大英笑呵呵地说,轰动的原因不仅是得了荣誉,还因为自己的工资涨到了20块5毛。
大人必须“扫盲”识字
1975年7月的一天,时任顺岩河大队队长班正明把全村群众的布票领了回来,自己不识字,特地来找王大英帮忙。村民大多不识字、买卖不会算账,这对王大英的触动很大,让她萌生了开办业余农民夜校的想法,白天教小孩,晚上教大人。
王大英说,“村民没文化闹出过不少笑话,比如有大人去街上赶集,买肥料觉得80斤比100斤多,因为只知道8比1大。”
同年8月,王大英的流动夜校开班了。她先用汉语讲,再苗语翻译,教村民怎么丈尺寸,认识圆角分。有时候,为了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她要不厌其烦地教上10遍、20遍。冬天冷的时候,她还会在自家点起煤油灯教书。
不久后,政府送来了蜡烛、课本、粉笔、墨水等,随后,很多地方都来学习经验。经过培训考试,王大英带的第一批63个农民,有57个合格,第二批93个人则全部脱盲。从1975年到1982年,农民夜校帮助当地数百人脱盲。
1992年,顺岩河教学点撤销,坚守了28年的王大英调到平寨民族小学。虽然从一个偏远的村民组到了中心小学,但王大英深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非得读书不可。
在一次走访中,她得知当地还有很多十七八岁的姑娘没读过书,不会说汉语,于是她就在妇代会等场合呼吁关注这类现象,次年学校同意申请,专门设立了苗族女子班,后来改名春蕾女童班。
“办了两届,38名贫困苗族女孩得以进校学习文化课程,有的还考上高中、升入大学。”王大英说,现在平寨民族小学有几位老师就是毕业于这个班,李中兰就是其中之一。
从平寨民族小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李中兰继续读书,2014年大学毕业后,她考回家乡平寨民族小学当老师。“王老师人很好,是她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李中兰表示,现在学校本科毕业的老师越来越多,教育正在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
记者了解到,1994年,因为对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王大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大英打开一个柜子,里面堆满了奖杯和证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她获得过“全国十佳春蕾园丁”等3项国家级荣誉以及9项省级荣誉。
民族记忆应该世代传承
2002年,王大英光荣退休,但考虑到学前班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方面有很大障碍,她没有回家,又主动承担学前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学生进行苗族蜡染、刺绣、苗族芦笙舞蹈等民族技艺辅导。
“学校有老师可以用汉语、苗语双语教学,但他们教的都是高年级,一二年级和幼儿班必须用苗语交流。”“我也担心,民族文化这一块,没有接班人,要失传。”王大英说,每次民族文化课上,看到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学苗家的传统文化技艺,她就觉得开心。
2019年7月24日,记者第二次见到王大英,学校已经放暑假,前往学校的山路正在新铺一层沥青。这次见面的场所换到了一个苗族服饰非遗传习所。
“是去年成立的。”在王大英的指引下,记者看到,这家传习所还同时加挂着“开阳县小花苗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原来,王大英的孙女袁龙艳2013年从贵州省贸易经济学院毕业后,也回到家乡,来接奶奶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