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更清乡愁更浓(总书记来过我们家)(2)
这一点,李德昌的儿媳妇赵财红感受很深。“我家院落被称为‘乡愁小院’,总书记夸赞接地气。几拨人想租去搞经营,被我爸怼回去了。我也觉得,丢了乡愁就像丢了魂。”
古生村有建于明代的福海寺、凤鸣桥,建于清代的古戏台、龙王庙,还有让人留恋的传统节庆和乡土田园。村里人不管出去多久,一回来就能找到记忆中的家乡。
2016年以来,古生村实施民居建筑风貌整治,挂牌保护7户古院落,一座座“三房一照壁”的白族传统建筑,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古意盎然。文物古迹修旧如旧,村中心300多年的大青树也旺相了。
游客在李德昌家的来访册上感叹: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感觉!
农文旅结合,古生村“新生”
“如今古生村山更绿水更清,再借政策东风发展产业,不愁金山银山。政府帮我们走‘农文旅结合’的路子,我觉得能行。”
离公交车场不远,就是古生村的两大块高效农业基地——2017年,两家公司流转了村里1200多亩土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每亩每年给村民上千元租金。
古生村人均8分地,长期以来种的是水稻、烤烟、大蒜和蔬菜。为严格控制洱海面源污染,观光农业、绿色食品的概念和组织方式,改变着这个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
土地流转后,村民闲不住,广开增收门路。有的去古城和大理、昆明打工,干旅游、搞餐饮、卖服装;有的组织施工队,在附近村子承揽建房和环保工程;有的留在村里发展,开客栈或者做手工刺绣……
李家的老邻居、52岁的何利成开起“聆海佳园”客栈,这是村里目前唯一一家客栈。
何利成的创业经历,和洱海的命运休戚相关。1996年,洱海首次大面积暴发蓝藻,当地取缔机动打鱼船,何利成的渔船成了摆设;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退房的要求,何利成承包鱼塘告终。而这次“三线划定”,他家的客栈拆了190多平方米,原来的前台,后撤到厨房位置,客房从9间减到7间。
但何利成对这次整治感受不同,反而觉得环境好有利于客栈长远发展。儿子何晓航放弃了在大理旅游集团的工作,回来接手客栈,新增网络订房,还瞄准大城市的老年人来休闲长居的市场。
一年多前,李德昌在外地经商的儿子李银东也回到了村里,经营起白族特色手工艺品。“如今古生村山更绿水更清,再借政策东风发展产业,不愁金山银山。政府帮我们走‘农文旅结合’的路子,我觉得能行。”李银东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28日 01 版)
(责编:杨光宇、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