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青春故事对新时代青年有何启示?(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03 16:30:48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中提到,在习近平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从孩童到青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习近平的价值观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习近平在回忆如何过插队“劳动关”时,谈到了干过革命的姨姨、姨父对他说过的话,“那时我们都是往老乡那里跑,现在你们年轻人,还怕去,这不对”“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习近平听了他们的话,回去以后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一年以后,我跟群众一起干活,生活习惯,劳动关也过了。”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年,习近平13岁。谈起这段往事,习近平曾说:“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从一名初中生,到县委书记,再到中国最高领导人,前后50余年,习近平心中始终铭记着这个名字:焦裕禄。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期间与干部群众座谈时曾表示:“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焦裕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让习近平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成熟稳重、富有韬略、勇于担当的百姓领头人。

知物由学,求真学问练硬本领

习近平的青春故事对新时代青年有何启示?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前排居中),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民众意见。图片来源:新华社

青年时期,又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希望广大青年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从不忘叮嘱广大青年上下求索,去求真学问、练就硬本领,珍惜韶华、不负青春。

习近平常常提到“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青年时期,他在艰苦条件下读书学习的诸多故事为人传颂。2013年,在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中,习近平现身说法:“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回忆起自己30里借书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

在当年村民和知青眼里,习近平“爱读书”“懂得很多知识”“是个有文化的人”。经常去习近平所住窑洞里串门的王宪平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除此之外,他还潜心学习生产劳动方面的技能。197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办沼气,意识到这可以解决梁家河缺煤少柴的问题,于是他和其他大队代表亲自去四川学习办沼气技术,回来后动员村民组建办沼气的施工队。后来,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村拥有了第一个沼气池,逐步解决了村民照明、做饭和取暖的问题。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滋养着他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勇立潮头,在实践中创新创造

习近平的青春故事对新时代青年有何启示?

1988年,习近平在农村调研时参加劳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