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竹制伞手艺代代传(逐梦小康)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27 12:01:48
浏览

一把竹制伞手艺代代传(逐梦小康)

 

  图①:彭国亮糊伞面。

 

一把竹制伞手艺代代传(逐梦小康)

 
 

一把竹制伞手艺代代传(逐梦小康)

 
 

一把竹制伞手艺代代传(逐梦小康)

 
 

一把竹制伞手艺代代传(逐梦小康)

 
 

  逐梦人:

  彭国亮,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东侧村村民,2012年回抵老家,办起竹制工艺伞出产作坊,发扬传统的竹木加工手艺,进入工艺伞市场,慢慢走上小康之路。

  

  “咔嚓!”一声脆响,刚刮过青、正透着香的一截楠竹,应声被剖为两半。彭国亮拾掇起个中半边,顺着纹理,只稍稍地瞄了一眼,就又摆荡柴刀连劈了五六下。手中的竹筒随即成了一根根小竹条。老彭特长指一比划,不多不少,一条正好1.2厘米宽(图②)。

  本年51岁的彭国亮,是蓝山地隧道道的篾匠。蓝山地处南岭山脉要地的九嶷山东麓,因“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而得名,内地盛产楠竹(图③)。“我故乡住在大山上,往上数三代,都靠做竹成品为生。”彭国亮说,耳濡目染下,本身打小就学会了编竹子,厥后南下广东、东向浙江,辗转多地打工,都是靠这门手艺。

  因为没找到偏向,尽量算得上勤劳,老彭也没能攒下什么积储。但他一直尽力寻找致富的时机。因为竹编手艺好,老彭20多年前曾在珠海一家油纸伞出产企业做过技能打点。2011年,在外流落多年的他,敏锐地发明这个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好,便兴起勇气回乡开办加工场。

  “刚起步太难了。”彭国亮回想,找亲戚伴侣东拼西凑,又加上银行贷款,才找齐10多万元启动资金。租好厂房,招来工人,老彭把技能倾囊相授。是非伞骨的毗连处,竹片要片到0.7毫米(图④)——“厚了伞面收不住,薄了伞骨容易折。”伞面和伞骨之间上油,更有考究,多一滴会渗透,少一丝不安稳。再干老本行,老彭重拾匠心,如鱼得水。

  传统的出产工艺不能丢,但产物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还得提跨越产效率,一些基本性、机器性的工序,需要用呆板取代。可出产竹制工艺伞是个冷门财富,没有现成的呆板。老彭就本身设计、本身探索,硬生生组装出15台加工设备。

  产物工艺过关,彭国亮的竹制工艺伞逐渐打开了市场,甚至有日本的客户通过商业商找到他,指定要他的产物。订单越来越多,人手有些不足。老彭又主动吸纳村里的6个贫困村民来做工。

  “去年,我们的产值到达100多万。”彭国亮说,本年固然因为疫情,国际市场受了点影响,但对开辟海内市场依然有信心。他酝酿着,再建一座厂房,将出产本领晋升上去,接收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奔小康嘛,照旧要带着各人一起来!”

  本栏图片为杨雄春摄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7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