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企业三访进博会:从传统小作坊到民族文化企业
文/邹沅铮
2020年11月6日上午,在上海市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三届进博会的贸易对接区,29岁的龙宇正耐心等待着合适的供应商出现。作为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舞水云台”)的运营总监,这已经是他第三年来到进博会的对接现场了。
舞水云台的创始人,是龙宇的母亲龙禄颖,她不仅是一位苗族女性,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代表性传承人。谈及母亲将十几年前的仅有10人100平米的手工作坊,做成今天可以进行跨国生意的民族文化企业,龙宇的语气里透露着难以掩饰的自豪。
他介绍道,舞水云台现如今共有1297名苗家绣娘,匠人团队拥有非遗传承人4人,高级工艺大师4人,绣艺精湛绣娘52人,其中有37人曾获得省、州、县文化产业和苗绣技艺比赛奖项。
但事实上,无论是对创始人来说,还是对原先有刺绣手艺却只能以务农为生的绣娘们来说,这一路走来都不容易。
龙禄颖18岁离家,到深圳一家国企工作,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高楼平地起,一年一番新面貌。而十年后当她再次回到贵州时却发现,老家除了多出几盏电灯,其他的一切丝毫未变。之后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村里人为了生计开始选择外出务工,村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和儿童,龙禄颖就是从那一刻起,决心返乡创业,带领农妇们用不走出大山的方式实现增收致富。
十年前的黔东南地区,交通尚不够发达,龙禄颖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课上,总是有学员迟到一两个小时,但她们并非求学不积极,而是翻山越岭的路途甚是艰辛,时常清晨五六点钟起床,十点钟才能赶到村委会的培训教室。“现在我们都有滴滴打车了嘛,那个时候她们只有‘腿滴’。”龙宇嘴上这样打趣地说着,实则心里充满了敬佩。
为了鼓舞来接受培训并且拿到订单的绣娘,他们还会定期颁发奖状。虽然一张奖状的成本价只有五块钱,却被一位绣娘贴在正堂的墙上,她的话至今让龙宇倍受触动,她说,“它让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是被需要的。”
正是这般努力,今天的舞水云台才得以一步步走向国际市场,连续三年参与进博会,便是很典型的事例之一。龙宇称,参加进博会是基于贵州省商务厅的推举和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的邀请,包含进博会期间达成的进口意向在内,舞水云台的近年来的年平均进口额达到30-50万美元。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仍然保持了约50万美元的进口额。
“从去年开始,我们参加进博会的意向就是比较明确的,一来想了解国际市场一手信息,例如我们会关注施华洛世奇,二来会采购一些国际化的产品和设计,去年我们采购了不少泰国的银饰。”龙宇这样说。他始终认为,虽然已经拥有并做大了传统工艺,但仍然需要学习当代美学,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谈到这里时,距离贸易供需对接会开始已经过去了半个多小时,对接会助手app上显示,有公司对于龙宇挂在交易平台上的采购需求有洽谈意向。
很快,双方在D16号洽谈桌见了面。前来的供应商来自中国澳门,于是从小生长在广东的龙宇用流利的粤语跟对方交流了起来。仅仅10分钟,双方便签署了5万美元的采购订单,并走上签约台,进行了签约仪式。
龙宇说,今年的意向采购产品是用来搭配苗绣丝巾的配饰,正好这家来自中国澳门的企业产品很符合他的预期,“他们的配饰材质是大理石加不锈钢的,我觉得很特别。”
类似这样顺利签约的情况绝不止发生在龙宇身上,还有许多商家。由于疫情限制,今年进博会的洽谈桌比去年减少了80桌,不过,依托跨境撮合系统开展的云洽谈规模增加了不少。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银行的积极承办和协助。
据悉,中国银行已经连续三届承办进博会的供需对接会,今年继续在近万平方米的对接会现场,设置了贸易洽谈区、投资推介区、采购签约区、视频对接区等功能区,为进博会的参展商和采购商搭建贸易洽谈、投资推介的服务平台。
中国银行方面称,11月6-7日,将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家海外展商与3100余家国内采购商,开展“一对一”对接洽谈,洽谈轮次预计将超4500轮次。
据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次来到对接会现场的贵州企业有四五家,舞水云台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不仅向国际市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更是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企业员工中移民搬迁户占比达到近50%,约600人。
龙宇表示,舞水云台的未来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将工艺创新发展、中西融合,主要抓住国内市场中都市白领等消费群体对于轻奢品牌的需求,另一方面走好传承之路,将传统工艺做到极致,打造收藏品级别的产品。
虽然在苗绣文化的熏陶中长大,但其实龙宇大学期间攻读的是财会专业,并且毕业后曾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半年。他坦言道,从小自己的家境是不错的,但是母亲仍坚持走了一条更加难走的路,这让他深受感染,从而选择了帮助母亲去完成这项极有意义的事业。
这项事业也许正如那位绣娘所说,感觉每个人都是被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