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兰州布病事件三大疑问 抗体阳性是否等于确诊?
微信公众号“健康报”11月10日消息,2019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出现多起布鲁氏菌抗体阳性报告。此事发酵至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11月5日,甘肃兰州相关部门召开发布会,通报此起布病事件的处置情况,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布病的健康损害究竟有多大?布鲁氏菌抗体阳性意味着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前期参与事件调查的相关专家。
抗体阳性是否等于确诊?
引起布病事件的原因已经明确。经联合调查组认定,2019年7月24日至8月20日,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兽用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消毒剂,致使生产发酵罐废气排放灭菌不彻底,携带含菌发酵液的废气形成含菌气溶胶,生产时段该区域主要风向为东南风,使处于下风向的兽研所的部分教职工和学生,吸入或粘膜接触产生抗体阳性。
发布会通报称,截至目前,兰州市已对55725人进行了检测,经省级疾控部门复核确认阳性人员6620人。阳性人员如此众多,一些公众产生了担心。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蒋荣猛表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不等于感染布鲁氏菌病。抗体阳性是布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但并非唯一依据。布病抗体阳性是人体感染了布鲁氏菌的一种标志,抗体由人体自身产生,与体内此刻是否有布鲁氏菌无关联。
按照原卫生部2012年发布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的诊断有着严格标准,除了临床表现,还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结果。”蒋荣猛介绍,与牛羊有过接触,从事相关职业,比如饲养、宰杀、贩运、皮毛加工、兽医、实验室相关人员有可能感染。此外,食用生的牛羊肉,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和羊奶均是传播途径,通过气溶胶也可以传播。
隐性感染有无健康损害?
在上述发布会上,甘肃省检测诊疗和健康评估专家组成员、兰州市肺科医院副院长王建云称,专家组对本次事件中抗体阳性人员的健康损害情况进行了阶段性医学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无健康损害,第二类是无相关性,第三类是不良反应。
那么,什么情况下是“无健康损害”?蒋荣猛表示,人感染布鲁氏菌后,由于感染人体的菌株毒力不同、进入人体的细菌数量不同,同时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免疫状态不同,并非每个人感染后都会发病。无相应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过程,就是“无健康损害”。“近年来,地坛医院开设了布病专业门诊,有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并不需要治疗。”
蒋荣猛介绍,有布病相关临床症状的分为两种情况。当布鲁氏菌暴露发生在6个月内,说明处在感染急性期,建议治疗。当初次暴露时间已经超过半年,应经血常规、血沉、生化等方面化验,结合有症状部位的CT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若属于布病相关的症状或并发症,需要治疗。如果进一步检查后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则认为没有引起健康损害,不需要治疗。
“关键之处,要区分乏力、头痛、关节痛等症状是否与布病有直接关联。”蒋荣猛介绍。
泄露能否造成环境污染?
一位前期参与兰州布病事件调查的疾控专家表示,群众对此次泄露的疫苗株感染对健康影响的担心值得关切与疏导,分级管理是科学负责的态度,需要对抗体阳性感染者、确诊病例、隐性感染者进行分级管理。如确有病,一定要及时规范治疗。
记者了解到,兰州市第一批补偿赔偿资金1000万元已于9月24日拨付到专门账户,用于开展监测诊疗和补偿赔偿工作。据兰州市副市长韦青祥称,下一步,兰州市将继续做好群众免费检测,做到应检尽检,并对抗体阳性并导致不良反应的人员进行免费、规范治疗,做到长期健康随访、终身负责。
此次事件是否会造成周边环境,包括空气、土壤、水、建筑物表面等的污染?据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常千宗介绍,10月8日,该厂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车间拆除后,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车间地面环境、车间周边环境、生产区存在风险的道路环境、厂区存在风险的道路环境、厂区出口环境等场所采集了三批次样品,每批次66份样品,共198份样品。经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布鲁氏菌均为阴性。随后又送国家动物布鲁氏菌病参考实验室检验,10月26日反馈的检验结果,布鲁氏菌均为阴性。因此,根据各方面的监测结果显示,此次事件未对环境造成污染。
上述专家表示,疫苗生产车间污染尾气泄露属于生产工艺和安全问题。类似这样的生产车间,在选址、生产、安全评估和监管方面尤为重要。“如果能在事件发生之前排查出安全隐患,则可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