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面具、青铜人像、大量象牙……三星堆新发现“再惊天下”(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3-21 10:54:01
浏览

  已经退休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德安研究员和陈显丹研究员站在新的发掘现场,回首当年亲历1、2号“祭祀坑”发掘的往事,感慨万千。他们告诉记者,当时的发掘现场就是一片田野,田野前面是砖厂,取土烧砖的工人就跟在后面,催着他们赶快发掘。只用两个月,就把1、2号坑发掘完毕了。

  35年时光如水,早已换了人间。

  如今的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数个通透的玻璃房子将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让人惊叹不已。

  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古蜀国祭祀“圣地”开展“野外”考古,仿佛是在封闭的高科技实验室工作。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提升装备的科技含量并不是为了“炫”。三星堆遗址发掘总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告诉记者,在这样的“考古舱”里开展发掘工作,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现代的微生物、细菌等。

  不仅有科技力量的“加持”,专家“阵容”也堪称“豪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在现场忙碌的,是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体质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学、冶金学、地质学、化学、材料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

  正是这样的齐心聚力,大家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古丝绸的“身影”。

  “我们在4号‘祭祀坑’的黑色灰烬中提取到了肉眼不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唐飞说。

  甚至连消防队员也被邀请参与研究。

  三星堆“祭祀坑”的文物大多有烧灼痕迹,考古学家推测这是一种“燎祭”方式,即将青铜器、象牙等祭品燃烧后填埋。这种“燎祭”是在坑外燃烧,还是坑内燃烧?燃烧最高温度是多少?……这些谜题有待消防队员和考古学家合作揭晓答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映福说:“此次发掘实现了机制上的创新,多家机构共同参与,形成高水平的发掘团队,构建了覆盖面广阔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实现了考古发掘现场与文物保护研究的无缝衔接。”

  “你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

  这是在三星堆博物馆拍摄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3月5日摄)。该文物于1986年从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金面具、青铜人像、大量象牙……三星堆新发现“再惊天下”

  这是在三星堆博物馆拍摄的“青铜大立人”(3月17日摄)。该文物于1986年从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这是在三星堆博物馆拍摄的“青铜神树”(3月17日摄)。该文物于1986年从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