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全文内容(2021年9月)(11)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整体性,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中华民族在绿水青山中永续发展(专栏7)。全民义务植树持续开展40年,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全国人工林面积扩大到11.9亿亩,不毛之地变成绿洲,黄土高坡披上绿装,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山清水秀、小溪潺潺、草绿花红、鸟鸣虫吟的自然生态景观越来越多。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持续推进,468个城市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逐渐成为现实。以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2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78平方米。一个善待自然、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越来越清晰起来。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逐渐成为普遍遵循的发展路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持续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中国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国和世界节能进步最快的国家,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分别比2015年下降13.2%、18.8%。从农村厕所革命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从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到城市公园、绿地、绿道建设,城乡人居环境更加整洁、舒适、美丽。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骑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纸、节电节能,到环保装修、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用品,“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三、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
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全面小康的阳光照亮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的每一个角落,14亿多人民、56个民族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一)不让一个人掉队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平衡,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意志,与贫困长期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领导人民坚决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