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 职称改革以实绩论英雄(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11-15 11:35:01
浏览

  对科研人员主要看研究成果能否“顶天立地”;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把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临床医务人员职称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各类教师主要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把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

  ——论文不设“硬杠杠”,破除唯论文论。

  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对高校教师不再以SCI、SSCI等论文指标作为参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与临床实践相关的评价指标,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成果形式均可替代论文要求。

  此外,为了让职称评价更加科学,改革细化了职称分类,实行分类评价。通过改革,将高校教师划分成教学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其中,教学为主型对论文不做硬性要求。“本次改革,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细化人才专业分类,实行分类评价,从而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有效。”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

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限制,畅通申报渠道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改革还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扩大职称评价人员范围,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让更多民企专业技术人才加入职称评审。近年来,民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达3800多万人。

  2020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印发,扫清民营企业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隐形门槛。通知提出创新民营企业职称评价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或组织开展民营企业专项评审。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或“直通车”,民营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可直接申报相应级别职称。

  设立“立交桥”,让更多高技能人才参评职称。此次改革过程中,人社部两次印发意见,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重点打破学历、身份等条件限制,鼓励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现应通尽通、能通尽通。

  截至2021年初,全国已有1826名高技能人才取得职称。酒钢集团一线技术工人杜均就是政策的受益者。曾获得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的他,在2019年12月底获评正高级工程师职称,成为甘肃省首位“工人教授”。“获评‘教授级高工’,这是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和激励。”杜均说。

  “改革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拓展评审范围等措施,树立了重品德、重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导向,拓展了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发挥了用人主体积极性,充分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坚定不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方面,以支撑数字经济为重点,不断拓展新职业,逐步将成熟的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畅通新职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另一方面,以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不断完善职称评价新标准,全面准确反映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水平,激励更多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同时,以行风建设为抓手,不断健全职称评审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系统行风建设,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的良好环境。

  人民日报记者 李心萍

原标题:涉及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 职称改革以实绩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