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监督 动真碰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出实招见实效(2)
“5年来,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和使用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负责同志说。
一本本明白账、放心账,让群众切实看到人大在监督工作中留下的坚实印记。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2022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第一个5年周期的圆满收官。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开展监督工作,推动摸清全口径国有资产家底,国有资产管理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至2021年,全国企业国有资本权益从50.3万亿元增长到86.9万亿元,年均增长14.6%;金融企业国有资本权益从16.2万亿元增长到25.3万亿元,年均增长11.8%;行政事业性国有净资产从20.5万亿元增长到42.9万亿元,年均增长20.3%;丰富的土地、矿产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家底更加全面详实。
把公共财政、国有资产置于阳光之下,彰显人大监督的刚性品质和为民情怀。5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量化评价、精准监督工作提级加速,助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更加有力有效,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国有资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作用进一步彰显,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和造福人民。
回应民生关切 提升监督实效
全国人大常委会把事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
执行是司法领域关键一环。“执行难”是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解决“执行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2018年10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场不同以往的专题询问会。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两高”工作开展专题询问。
与会的常委会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怎么算“基本解决执行难”?怎样切实解决执行过程中查人找物难题?执行不能、受害人又很困难的案件怎么办?……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对上述问题一一作答。
问得直接,答得坦诚。面对面问答使监督更有实效,凸显了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司法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9年,为更好发挥跟踪监督效果,针对“执行难”问题,改变以往书面报告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形式,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和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研究处理对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彰显了人大监督一抓到底的决心定力,有力促进公正司法、司法为民。
人民群众的关切就是人大监督的着力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养老机构建设、医师队伍管理、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等开展监督,推动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对于未成年人保护这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22年10月听取审议了人民检察院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大监察司法委司法室同志介绍,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部门多、覆盖领域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特点,调研组提出不停留于就未检谈未检,建议将报告审议意见发送范围扩展至国务院未保办相关成员单位,以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整体发力、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