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千万工程”经验运用到乡村振兴?这份文件明确重点(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2-05 12:58:07
浏览

  今年,位于湖北江汉平原的荆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从2023年的亩均投资1900元,提升至亩均投资2530元。在荆门京山市罗店镇敖家村,召开了村民大会,推荐了由老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义务监督队,监督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认真的监督队发现改造后一部分田地比旁边水塘低了不少,可能会影响后续的排水,向建设方监理方提出了改造建议,施工人员对照设计图纸重新进行测量,吸取了村民的建议,调整了土地平整的高度。

  高标准农田要建得好,还要用得好。在河南新乡平原示范区的一家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赶制“智慧合杆”,安装完后,这些路灯形状的杆子会被安装到已经完成改造的高标准农田中,实时监测大气温湿度、土壤pH值等数据。这些数据同步传送到高标准农田区域中心,1月底,在当地低温雨雪天气之前,工作人员就已经通过信息系统,已经给种植户发送了麦田管理建议,对麦苗追施尾肥防止冻害。

  除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也是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的2024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2024年,在强化扶贫监测的同时,如何抓好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重点工作。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红宇:“防止规模性返贫第一要精准,第二要聚焦产业和就业。现在有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县,一定要立足当地资源,怎么样把土特产做大做强是一个很重要的选项,更重要的选项是要巩固脱贫地区的就业。”

  产业发展,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三项提升中的一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事关乡村全面振兴的成色。

  春节前夕,在陕西咸阳袁家村,许多游客慕名到这里来感受关中的年味儿。在这里,特色小吃摊都是当地村民经营,袁家村及附近各村的1000多个农民每天在家门口上班。然而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有62户的空心村。当年村干部看到袁家村离西安市区比较近,带领大家开始发展农家乐和民俗旅游,村里的粉条、豆腐脑、酸奶等几种特色小吃逐渐站住了脚,就开始打造小吃一条街,走产业化发展路线。

  村里决定采用合作社的模式,请技术精湛的能人当领头人,提供技术帮扶,带动其他村民。合作社纷纷成立,不仅为袁家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而且袁家村村民在经营收入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各个合作社获得分红。这两年,他们的特色小吃产品还走出了村里,开创了袁家村小吃品牌。

  陕西咸阳袁家村村委会主任 王创战:怎样通过袁家村的三产带动二产和周边一产种养殖发展,然后带动周边更多的村庄和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红宇: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富民,有安居乐业的机会。与此同时,通过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包括县域范围内商业体系建设达到富县的目的。

  要打造产业,也要注重乡村建设。20年前,浙江实施的“千万工程”正是从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出发,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魏后凯:跟城市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对滞后。这一次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这一点,要根据城乡人口变化优化村庄布局跟公共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