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叠加(2)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4-09 16:09:11
浏览

  慕课的颠覆性意在对教育形态的改变,包括物理空间、学习环境、学习形式、教学交流、组织管理、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多个方面的变化。目前,慕课已经在物理空间、学习环境上与传统教育有了明显区别,在学习形式、教学交流上有了一定的新变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慕课平台也出现了一些向传统教育形态靠拢的趋势,如慕课相关认证学习的出现。有些慕课平台甚至直接与传统学校合作,达成学分互认。颠覆与顺应的混合性存在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选择权。

  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

  免费的学习、无门槛地参与、大规模的受众是慕课开放、平等精神的重要体现。但开放性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有些大规模开放课程,由于教师精力不济,难以持续跟进,只能限定在较短时间内开放,影响了课程的传播。于是,慕课平台上开始出现相对封闭的学习,如提高参与门槛、面向特定的学习群体、控制学习规模、限定学习时间等,甚至在一些慕课平台上出现了所谓后慕课时代的私播课(SPOC)。开放性与封闭式学习的并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群体对在线学习的期望。

  多样性与同质性并存

  目前,慕课的平台多为综合性的在线课程,即平台上的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缺少一些专业性的慕课平台。这种杂烩式的学习内容,优点是学习者在一个平台上就能涉猎多门学科,但也容易降低学习者的专业化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慕课平台还存在同质性:一是平台的功能都较为类似。二是慕课的优质课程往往集中于名校、名师,没有激发全体教师,尤其是草根学校的草根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资源的生态体系较为单一。三是一些慕课平台的学习数据分析技术让学习者更容易接收到同质化的课程资源推送。

  3.问题:慕课推动教育变革仍有局限性

  慕课发展中看似矛盾的“两面性”实则反映出“互联网+教育”尚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从而使得慕课对教育的改变回归到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理性道路上。

  无形的围墙依然矗立

  慕课能跨越有形的围墙,让全世界的人享有名校、名师、名课,但传统教育体系这堵无形的墙却难以被彻底颠覆。这个现象反映出社会发展需求与教育形态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社会发生重大跨越或转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然会随之改变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互联网技术为重要特征的信息时代的来临,虽然极大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引发了产业的一系列变革,但社会发展模式尚未有本质改变。这就决定了现有的教育体系、体制、机制仍将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有的教育,或是对其进行有益的拓展、补充,乃至改变。慕课的颠覆与顺应的混合性存在即是一种印证。

  公平和质量难以兼顾

  慕课发展中开放与封闭、多样与同质并存,表面上是为了解决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教学交流不足、优质资源有限的问题,尽可能地兼顾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其背后反映的是人与技术间关系的不平等。互联网技术尽管能将信息极大地扩散到各个角落,能让人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但是,这只能实现人与信息间的单一交互,无法达成将一个或少数人的智慧、情感、态度等与网络上更多人同步的、不间断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智慧交互实则受到了限制。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仍然独立于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之外,无法形成“人—技术—人”的融合性关系。因此,在教育领域中,互联网技术对教育而言,仍然是处于辅助性、补充性、拓展性、工具性的地位,而非颠覆性的力量。

  4.展望:发挥“互联网+教育”的推动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