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隐性饥饿 农科院专家把高营养“装”进种子里
把高营养“装”进种子里
记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负责人张春义
本报记者 刘 垠
人物档案
张春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常务副主任、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植物微量营养素代谢与调控机理研究。
一段在CC讲坛的18分钟演讲,让张春义意外走红网络。
他怎么也没想到,多年来自己在作物营养强化方面的研究,在获得学术界认可后,又以脱口秀的方式赢得普通大众的关注。
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常务副主任张春义的聊天,从隐性饥饿开始。
“大家可能知道,女性在进入孕期后,医生一定会给她开叶酸片。而不为人熟知的是,当叶酸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长期摄入不足时,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引发特殊形式的营养不良——隐性饥饿。”张春义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眼前的张春义,身穿黑色皮衣、深色休闲裤,身材挺拔。“空闲时,我喜欢打羽毛球,而且打得还不错,自1997年起一打就是22年。”他笑着说,自己喜欢一件事就会坚持做到底。
跨入知天命之年,张春义迎来了科研生涯中的丰收季,继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后,近日他又与中国农科院其他15位专家一同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做人靠谱做事坚持
“小时候,我常看到作为医生的父亲和病人打交道,经过诊治,很多病症都能被治愈。从那时起,我便觉得人体很神奇,于是就想了解人体这种复杂的系统。”张春义说,选择投身分子生物学就是想从微观层面来探究生命的本质。
1993年,获得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后,张春义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
张春义的求学科研之路,并无太多波折坎坷。他说,自己不算最聪明的,但只要认准一件事就会做到底、做到极致。“秉承范先生的教诲,我也常对学生说,为人处世无需太多技巧,做人要靠谱、做事要坚持。搞科研也是如此,只要认准一个方向坚持下去,成功是早晚的事。”他说。
2003年,张春义在比利时根特大学植物遗传系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听说范云六正在牵头组织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便选择回国投身其中,并将研究方向锁定在作物营养强化上。
2004年,作为国际生物营养强化项目的姊妹组织,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启动,旨在提高主要粮食作物中的微量营养素含量,改善我国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微量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状况。
“在最初的两三年,这个项目是没有经费支持的,而且我一直在选择叶酸研究方向还是其他营养素方向之间徘徊,开始怀疑自己不是做科研的料,是不是该去企业闯一闯。”张春义说,当时人们关心的是粮食产量,对营养、健康等问题关注较少,他时常感觉“很孤独”。
彼时,某家大型企业向张春义抛来了橄榄枝,开出30万年薪挖人,张春义也心动过。“但当时我在科研上还没做出一点成绩,一走了之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和导师的悉心培养?”同时他也意识到,去大公司搞科研是流水线作业,选择跳槽就得舍弃自己对科研的爱。
终究,理智占了上风。在探索满足健康需求的营养型农业之路上,张春义带领团队不知疲倦地进行攻关,他们做的关于叶酸代谢与氮代谢相关性研究,填补了国内植物叶酸代谢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空白。同时,该团队还在玉米籽粒叶酸代谢关键基因的等位变异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从源头阻击隐性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