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隐性饥饿 农科院专家把高营养“装”进种子里(2)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4-22 07:02:42
浏览

  “我国是世界上面临隐性饥饿严峻挑战的国家之一。”张春义边说边给科技日报记者展示一组图片:我国有550个县处于贫困线以下,患有缺铁引起的贫血症儿童比例很高,由于缺乏锌、维生素A或其他微量元素而引起的疾病也在不断蔓延。

  除补充各种合成药片,如何从源头阻击隐性饥饿?作物营养强化相关研究给出了答案。

  “相比其他营养强化方式,作物营养强化是一种投入产出比很高的营养强化手段。”张春义说,尽管育种科学家需要花费数年培育经过营养强化的作物品种,可一旦育种成功,除种植成本外后续无需额外投入。从市场角度来看,通过自然的农业生产方式获得的营养强化产品,更易赢得消费者青睐。

  时间回溯至2005年夏,张春义陪同几位外国专家去四川省蓬溪县进行考察调研。期间,他看到当地乡村小学的校舍破烂不堪,孩子们十分瘦弱、营养不良,很多老人都患有夜盲症……

  随着走访的深入,张春义感到,培育新的、适合当地的营养作物,或许是破解贫困地区居民营养不良的方法之一。于是,他和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的专家们针对当地传统种植的甘薯进行生物强化,培育新品种。

  不久后,张春义带领团队研发的高β-胡萝卜素营养强化甘薯新品种在四川省蓬溪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种甘薯的维生素A含量为普通甘薯的50倍。试验结果表明,食用强化甘薯40天后,可改善缺乏维生素A状况。

  2007年,高β-胡萝卜素营养强化甘薯在上海展销时备受好评,很多高级饭店直接到四川当地农户家中收购。“以前农民种的传统甘薯也就一块多钱一公斤,经过生物强化的甘薯则要十几块钱一公斤。”张春义说。

  让张春义始料未及的是,原本为了改善居民营养状况的强化甘薯,不仅调整了当地的种植结构,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把更多产品端上餐桌

  2009年,张春义出任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副主任。在范云六眼中,这位学生依然是个不爱张扬、做事低调的孩子。他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将作物营养强化的科技成果持续进行产业化。

  研究发现,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症等在内的70%的慢性疾病,都与人体微量营养素摄取不足或不均衡有关。未来10年,这些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日趋严重。

  “叶酸也被称为维生素B9,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素。缺乏叶酸会导致红血球的异常,造成贫血以及白血球减少。孕妇补充叶酸是预防宝宝出生缺陷的一种重要方式,孕妇对叶酸的需求量比正常人高4倍。”张春义说,近年研究表明,如果人体摄入过多化学合成添加的叶酸,一个是会掩盖维生素B12的缺乏,另一个会增加人们患结肠癌的风险。

  通过科研攻关,张春义团队开发出叶酸营养强化玉米。

  “高叶酸的甜糯鲜食玉米,单个玉米穗叶酸含量约为200微克,每天食用2根就可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叶酸需求量标准。”张春义透露,高叶酸玉米已在河北、山东等地进行试验种植,并且与企业开展合作,去年已实现小规模产业化,预计于今年上市。

  经过15年的探索,中国作物营养强化项目的专家们围绕水稻、玉米、小麦、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番茄、黄瓜等蔬菜作物,将传统育种技术、分子育种技术与营养科学相结合,筛选、培育出多种富含铁、锌、叶酸等微量营养素的营养强化作物品种。

  “除主粮作物外,未来,我们还将把大宗蔬菜作为研究对象,计划推出富含叶酸的黄瓜和西红柿。”张春义直言,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团队成员去突破,未来他希望更多科研成果能从实验室走上百姓的餐桌。